昨晚,宁波市小百花越剧团的新编历史剧《烟雨青瓷》在上海越剧院的逸夫舞台上落幕,这标志着2015年上海越剧嘉年华的启动。为了庆祝上海越剧院60周年纪念,沪苏浙闽12个剧团共同参与了这次盛会,他们带来了32个精彩绝伦的戏目和35场令人难忘的演出。这不仅是对上海“戏码头”地位的一次再确认,也是国有院团与民营演出公司合作的大胆尝试。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热门戏单,如《牡丹亭》、《孔雀东南飞》、《玉蜻蜓》、《春琴传》,吸引了一大批戏迷前来观看。
然而,对于市场能否消化如此庞大的票房数量,有业内人士持保留态度。嘉年华策划人许霈霖认为,从商业风险角度考虑,市场容量决定了产品数量,但文化产业也需要“倒逼”市场,以助其扩充容量。此次大规模演出的成功证明,没有出现预期中的票房竞争,而是形成了显著的规模效应。
作为越剧发祥地,上海自三四十年代起,就成为十几个越剧团齐聚一堂、催生众多流派与艺术大家的地方。如今,只有不断举行演出、磨练艺人、培养观众,才能确保越剧保持生机勃勃。去年的嘉年华以11台大戏让全国各地观众满意,而今年,《甄嬛》的20场驻场演出,再次获得好评。
绍兴小百花艺术中心主任陈镜海认为,这样的盛会对于提升节目质量和提高商演报价都具有重要意义。而诸暨、余姚等近十年未曾亮相上海的队伍,也为了嘉年华重新排练,并制定新的服装设计,以此打响“戏码头”的名声。
尽管票房分成是一项创新做法,但它为每个环节带来了更多积极性,使得每个人都更加重视作品创作和选角,以及挑选适合自身定位和票房稳定的题材。此外,由于公益活动与正常运营相结合,不仅增加了社区居民对文化活动的关注,还有效提升了整个市场运作效率。
最后,与两年前不同的是,此次《舞台姐妹情》的压轴大戏将由全体中青年主力阵容担任,为观众带来更加专业且独特的表演体验。这不仅展现出了符合市场规律的精心运营,更预示着未来戲曲行业将迎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