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剧流派艺术-袁雪芬的自然之声越剧第一碗白鲞红炖天堂肉

袁雪芬是越剧旦角流派——袁派的创始人之一,她出生于浙江嵊县,11岁便进入四季春科班学习戏曲。早年受王杏花等人物影响,而1942年10月,袁雪芬提倡越剧改革,以悲剧为主导,推出了新唱腔风格,这种悲哀哭诉的音调逐渐形成了激进、下行旋律的特点。在《断肠人》中的“断肠人越想越断肠”一段,以及《香妃》的演出中与周宝才合作,她在尺调腔上取得了更大的突破,为后来的流派发展奠定了基础。

袁派在40年代以低沉哀怨的音调为特色,同时注意唱腔层次变化和感情表达。在50-60年代,随着剧目多样化,袅派又有新的发展,如《相似树》时吸收男班艺人的因素,《西厢记》采用典雅清丽音乐语言,《双烈记·夸夫》则融入豫、扬、徽等剧元素。1959年的《秋瑾》,1962年的《祥林嫂》也展现了其丰富多彩的声音世界。

袁派的唱腔特点是质朴平易,有深沉含蓄韵味醇厚。它擅长依情带声,不追求曲调繁复,而注重真情实感和润腔韵味。她运用特殊节奏改变字位节奏,使唱词语气紧密结合;擅长重点句处理,如喷口、气口加虚词强音顿音技巧,使演唱生动自然。

此外,袁派讲究重点句演唱,也常通过拖腔、甩腢手法使旋律迂回曲折,如《白蛇传·断桥》的到如今凤泊鸾飘两地怨,或通过宫徵调式交替的手法产生回肠荡气效果。这一流派对后来的许多艺术家产生了深远影响,并且师承其门下的演员也有自己的独到之处。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