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剧流派艺术-袁雪芬-流派在自然的怀抱中越剧演员何文秀以她优雅的身姿和动听的声音化身为名门千金演绎出

袁派的创始人是袁雪芬,她在1922年出生于浙江嵊县,这个地方对她有着特殊的意义,因为它是越剧的故乡。从11岁起,袁雪芬就进入了四季春科班学习戏曲,最初她学习的是男角的丝弦正调腔。随后,她与王杏花这样的女主角同台演出,受到她的影响很大。在1942年的10月份,袁雪芬提出了越剧改革的想法,并且将多数剧目改为悲剧。她认为原来的曲调虽然活泼但不能适应这种变化,所以她在传统唱腔中加入了变音技巧,使得旋律更加悲哀和哭诉。

到了1943年的1月份,她在《断肠人》中的表演中展现了这一点。而到了11月份,她又在《香妃》一役中与琴师周宝才合作,不仅推动了唱腔方面的突破,也初步形成了一种新的尺度音乐。这一新型音乐逐渐丰富,使得越剧不仅在板式结构上有所完善,在抒情性和戏剧性上也有所增强,为越剧开辟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并为流派产生提供了条件。因此,我们可以说 袁派就是基于这个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流派,它是最早出现的一种流派之一。

这时期(四十年代)的袁派唱腔通常比较低沉、哀怨,但也擅长打破格式,以层次感和变化来表现人物的情感。此时期代表性的唱段包括《忠魂鹃血》的痛责、《绝代艳后的冷宫》以及著名的“三哭”,即“香妃哭头”、“梁祝哭灵”、“一缕麻·哭夫”。

随着时间发展,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随着题材扩大,袁派还继续发展其塑造新人物音乐形象的时候有新的进展。在1950年进行《相似树》的表演时,与刘如曾合作吸收早期男角艺人的支金相唱腔因素;而1953年以《西厢记》的形式使用清丽美妙的声音语言和诗意吟咏性声音,以及通过字位节奏间隙使声音更丰富;而1958年的双烈记·夸夫则创造出了六字调,将豫、扬、徽等其他地区之声融合进去,更显热情豪放地塑造女性英雄像。

1962年的秋瑾则吸收高拨子高亢音调和鲜明节奏来表现刚毅坚定的人物特质;祥林嫂中的千悔恨万悔恨,则融合传统武林调、南词及宣卷调等元素,加以细致润腻处理,使其悲凉叹息自我谴责的声音深刻体现内心折磨。

总结来说,袁派以质朴平易委婉细腻深沉含蓄韵味醇厚为特点,不追求花样,而注重真情实感和润音韵味。尤其擅长依据人物特性感情创作,不求曲风华梢,而注意结合感情带声,用真实感情感受与润音互动扣人心弦。而且常根据歌词寓意采用特殊节奏改变原来较稳定的字位节奏使之紧密结合起来,如西厢记中的若不是张解元他识人多利用后起半拍特殊节奏形式描绘莺莺提到爱慕之人的喜悦或身在墙东二字前切分音节奏造成旋律跌宕跳跃效果。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