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遥远的1944年9月,雪声剧团悄然诞生于上海九星大戏院的舞台上,其成员都是袁雪芬改革越剧时期的信任伙伴。该剧团的辉煌历史可分为三个章节:首个阶段从1944年9月至1947年1月,在九星和明星大戏院里演绎着传奇。领衔的是袁雪芬与范瑞娟,他们带领徐天红、吴小楼、张桂凤等老生演员,以及陆锦花、丁赛君的小生角逐,旦角阵容包括应菊芬、戚雅仙和张云霞。此外,南薇、韩义、吕仲等编导精英,以及幸熙舞美设计师刘如曾音乐设计师郑传鉴技导,都汇聚于此。萧章担任舞台监督,而宣传工作则由陈文珍(陈疏莲)主持,周宝财成为琴师。这支创新的剧团率先引入了正规编导制,并将剧目选择权及整个演出活动交给了剧务部。在艺术事务上,不受商业拘束,只需按合同收取账款即可。
这段时期内,他们在20个月里推出了27个新旧结合的作品,其中《新梁祝哀史》、《绝代艳后》、《忠魂鹃血》、《梅花魂》、《梁红玉》、《洛神》以及《凄凉辽宫月》的影响力尤为显著。而最令人瞩目的当属1946年的《祥林嫂》,它开创了将鲁迅名作搬上戏曲舞台的先河,这一举措受到进步文艺界和新闻界的一致好评。当同年9月周恩来访问上海,他观看了该团表演的《凄凉辽宫月》,并对地下组织如何领导越剧及其他地方戏进行了重要指导。
雪声剧团以其创新精神和重视艺术质量而闻名,它不仅参与了反对艺员登记运动,还参加追悼知名文学家们去世十周年纪念活动。在1947年1月,由于袁雪芬因病暂离,她决定解散这支具有革新精神的队伍,一部分成员随后加入傅全香组建“东山越艺社”,继续展现他们卓越的地球之光。
第二个阶段始于1948年的9至12月间,在大上海电影院再次亮相。这次他们呈现四部作品:《珊瑚引》、《月下老人》、《金枝玉叶》,以及重温经典之作——《梁祝哀史_其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田汉专为该团创作的人物讽刺影射古今,《珊瑚引》的出现,让观众对于四大家族腐朽统治深感震动。此外,该期间还拍摄了一部以“雪声劇團”命名且由創作者班子共同參與制作並公映於四家影院中的電影版《祥林嫂_。
第三个阶段,则是从1949年的1到1950年的3 月间,在九星大戏院进行最后一次飞跃。这一次,袁雪芬重新组建了一支精锐队伍,其中包括魏凤娟、张茵、高剑琳等优秀人才。编导阵容中有韩义等资深人士,再加上成容、新晋李之华,也让这一时代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在这个自由风起云涌前夕,即在1950年的5 月之前,他们成功地完成了四场反封建主题话题性的表演,如 《万里长城》(万里长城)、李师师(李師師)、凤求凰(鳳求鳯)及白娘子(白娘子),这些作品都充满鲜明针对性。随后的岁日转瞬即逝,到了冬末,他们又拍摄了一部16毫米彩色短片——《相思树》(相思樹)。然而,当春意盎然打破冰封,大多数核心成员投身国营华东越剧实验剧团时,这段传奇就此画上了句号,结束了一段被誉为“文化革命”的壮丽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