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越剧的发展史上,[四工调]时期占据了一个重要的位置,它标志着越剧女子艺术形态的崛起和成熟。这个时期,男女演员之间的交替,以及唱腔上的某些创新,为[四工调]的诞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此之前,原有的定调无法充分展现女演员们的才华,因此她们必须解决这一问题。通过多次尝试,并吸收京剧中的西皮过门以及其他音色元素,女性越剧演员创造出了独特的声音——[四工调]。
它采用低音6至3弦,使得女性声音更加饱满,从而使曲风变得更加清新、优雅。这一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名家,如施银花、赵瑞花、王杏花和姚水娟等,都凭借自身优势并借鉴绍剧、杭剧和民歌小调中的旋律特点,将其融入自己的表演中,因而同一套乐谱呈现出各自独特的情感与风格。
施银花以其严谨且圆润的声音著称,她在哭腔方面尤为突出,其深沉委婉又动人心弦。而姚水娟则以咬字坚实发音响亮而闻名,她常用的紧并字位构成了明快爽朗的声音效果。
到了[四工调]时代,越剧已经开始形成各式各样的表现风格,“小腔”的运用也有了进一步发展,这为后来的尺度时期形成各种流派奠定了坚实基础。此外,该时代板式也已有所完善,有慢板、中板、快板、倒板等,而起腔和哭腔则更是丰富多样,每一种都有其独特之处。
这段时间内,对过门技巧的大幅提升也是另一个显著进步。过门技术不仅旋律流畅,还能灵活变换节奏,对整个音乐效果产生重大影响。配乐方面,则主要采纳戏曲曲牌和民间小曲,如柳青娘、小开门及民间小调双看相等,以保持传统特色同时增添新鲜感。
最后,小锣、小鼓及笃板在唱句间作为伴奏,与打击乐结合,更是增加了一份节奏感,让整个表演更加生动活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