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剧特级演员首次使用无线话筒自然风光中的传奇故事

我记得无线话筒的诞生和应用,它在戏剧舞台上的音响设备革新史上占据了一席之地。它的出现,无论是大型还是小型演出场所,演员的每一句台词,每一个动作,都能清晰地传递到观众的心间;它还让表演区域扩展无限,上海那片文化广场和体育馆成了越剧演出新的舞台。而没有它,观众只能听得含糊不清,或许连声音都无法听到,这些都是对艺术欣赏的一种阻碍。在国外早就有了使用无线话筒的情况下,我国内部却因为一些原因迟迟未能将其引入实践。直到1974年,一家位于永嘉路文化广场旁边的地产胶木厂,在上海越剧院的支持下,与试制组合作,将无线话筒成功研发出来。那年的夏天,当试制组人员带着满载无线话筒设备和仪器的黄鱼车来到虹口区解放剧场时,我心中充满期待。正是在该剧场,他们首次尝试使用无线话筒,那个时候,上海越剧院男女合唱的小戏《半篮花生》正在进行。当时扮演主角的男演员张国华成为了第一个使用这项技术的人。他在初次尝试时遇到了许多困难,一方面是控制距离和范围的问题,还有障碍物不断打扰他们;另一方面,是声音质量问题,从嘴里传出的声音又粗糙又噪音过多,让人难以接受。但张国华作为专业人士,他深知自己的声誉,对于艺术追求有着自己的理解,所以他积极配合,并且耐心等待解决问题。我见证了他们夜以继日地研究调试,无数次努力后,他们终于克服了这些难题,使得无线话筒在越剧舞台上走上了正道。

为了感谢张国华对此事贡献巨大的支持与配合,厂方特意为他设计了一款专门适合他的音色模式的手持麦克风。这件事情不仅标志着中国戏曲界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也推动了中国戏曲界向现代化方向发展。此后,无线话筒逐渐成为各类小型、经济拮据的小型戏曲团体备用的必备工具。而80年代,更是全国各地许多戏曲团体纷纷来到上海购买这项先进技术。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