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站在大华舞台的历史前沿,回望那段绍兴女子文戏科班的辉煌岁月。1931年夏日炎炎之时,毛裕璋先生带领着24名学徒,在嵊县上东华堂镇的大王庙内开启了这段传奇。班主王水老的严谨与热情,为我们提供了一片温暖而又充满挑战的艺术天地。在这里,我们不仅学习了徽戏和绍兴乱弹,还有来自“醒狮剧社”的艺人加入,使得我们的学艺之路更加丰富多彩。
教书师傅们——毛头老、竺基焕、王渭云,他们都是绍班出身,对我们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指导。当时为了避免被误解为“鹦歌淫戏”,我们以小徽班挂牌,从徽戏和乱弹开始我们的启蒙课程。《盗仙草》、《小上坟》等剧目,让我们在紧张忙碌中逐渐掌握基本功。而后,我们分别从竺基焕老师和王渭云老师那里学习到了更多京剧经典,如《别窑》、《武家坡》、《打樱桃》、《小放牛》、《打花鼓》,这些作品深刻影响了我们的艺术修养。
两个月后,我们便在当地著名的庙台“串红台”上首次亮相,四个月之后,便踏上了去绍兴、奉化、镇海、宁波、舟山等地边演边学的旅程。在这个过程中,由于绍兴乱弹和徽戏未能完全赢得观众喜爱,我们决定转向演绎更传统且深受欢迎的绍兴文戏。这一决定极大地提升了我们的表演水平,最终成为了一批越剧名角培育的地方。
冯梅卿任头肩小生,王玉琴任头肩花旦,梁翠鹿任头肩老生,这三位女士不仅是我的导师,也是我心中的榜样。她们所展现出的才华与魅力,让我深刻感受到作为一名越剧演员应该有的气质与责任。我记得尹桂芳、高佩卿、大梅卿林黛英,以及其他几位同窗,她们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情怀和追求,每一次表演都让人难忘。
然而,就像所有美好的时光一样,那些岁月匆匆流逝,在1933年,当最后一届学徒毕业并散去,大华舞台也随之闭幕。但是,它留给我的印象却如同永恒般坚定。那份对传统文化热爱,那份对艺术追求不懈,不仅让我成长为一个合格的越剧演员,更让我明白,无论何时何地,只要心中有梦想,就没有什么是不可能实现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