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春天,经过整编学习后,全省文工团在5月17日重新成立了浙江省文工团。它的建立是基于越剧实验剧团,并吸收了一些文工团员组成歌剧队一队,以演古装戏为主,这就是浙江越剧一团的前身。到了1953年6月,文工团被撤销,然后分成了浙江歌剧团和浙江话剧团。在9月份,歌剧团又改名为浙江越剧团。1957年5月7日,一、二两队分别独立成为了两个单独的集体,一队定名为浙江越剧一團,有82名成员。此时开始也兼顾男女合演。
1964年起,加入了部分省文艺学校的越劇班首届毕业生,他们多数参与到男女合演现代戏中来。到了1968年8月,与其他几个单位共同组成了“斗批改”干校,这段时间里,大多数女演员被分配到各个厂矿工作。
1979年的4月份恢复了建制,但人员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只剩下近70人。在1985年的4月份,成立了浙江越劇院,并更名为“上海广播电视台艺术中心”,其定编制50人。
在20世纪50、60年代,该公司拥有强大的综合艺术实力,以及整齐有力的演员阵容,是整个省内女子越劇的中心与示范单位,对推动并开创了整个地区戏曲发展高峰期做出了巨大贡献。在接待外国领导人以及文化艺术代表等场合进行招待表演和文化交流方面,也发挥过重要作用。甚至中央领导如周恩来、陈云、邓子恢、陈毅及班禅等都曾观看过他们的表演。
那时候主要古装戏包括《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西厢记》(由香港华丽影业拍摄)等;而现代戏则有《三八水库》、《跃进道路》、《徐双喜》、《鸡毛飞上天》等。这期间还参加过几次重要比赛,如第一个全省戏曲观摩会,在那里他们展示了《庵堂认母》、《盘夫索夫》,并获得了一系列奖项。此外,还有一些慰问战士们或前往前线慰问表现得非常出色。
此后不久,该公司经历了一段混乱时期,最终在1979年重新恢复运作,并开始实行男女共舞。当时主要导师包括姚传芗、高佩、何占豪等,而主要音乐家则有卢炳容、何直伟和吴昌年。此外还有许多著名舞美设计师,如罗志摩和龚景充提供帮助。
随着时间流逝,该公司继续展现它们无可匹敌的声音,从1980年的《胭脂》(转录成彩色电影)到1990年代初期的一系列新作品,如《西泠风月》,所有这些都是该公司辉煌历史的一部分。而最终,在1990年代末期,它们终于融入新的合作伙伴,即今日我们所知的中国国家一级专业京 剧院——中国国家京 剧院(原北京人民芸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