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剧满堂红》:戏曲电影的当代金辉
顾锡东在1982年编写的越剧剧目《五女拜寿》,曾是浙江小百花越剧团的立团经典。1984年,它被长春电影制片厂改编成电影,迅速成为经典作品,并荣获第五届“金鸡奖”最佳戏曲片。这部作品不仅为越剧增添了一幅生动的画卷,也是浙江小百花越剧团生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部影片塑造了丰富的人物形象,冲突激烈、迭起,让人入胜。它传达了中国传统道德精神,如孔孟之义、伦常孝道,以镜头语言进行了集中的表达。家本位思想与中国传统社会制度密切联系,又植根于深厚的文化土壤中。在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模式下,“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塑造人格美与规范社会秩序,是核心纽带。
儒家的仁学以亲子之爱为基础,再扩展到处理社会关系的主要内容。外在物质空间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它是家庭社会地位象征,同时维系长幼尊卑伦理秩序和完善个体内在精神。而个体内在精神又促进外在空间建设。然而,在富贵满堂却可能隐藏嫌贫爱富和排挤,不公正的情绪,而要维系关系需双向度,不单一度要求“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
三春和丫鬟翠云等角色通过她们找到“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的道德伦常,将裂痕进行缝补。此类情节如卡夫卡《变形记》中的格里高尔?萨姆沙家族厌弃,加速死亡;张爱玲《金锁记》的曹七巧怨愤压抑给子女加重,最终导致悲剧发生。
戏曲电影《五女拜寿》保留原剧种基础增加了电影化变化,使故事更具戏剧性与可看性,从“听戏”转向“看戏”。虽然现代已有商业发展,但30多年前的这种影视结合仍能吸引大众,即使不能再次成为主流,但地域潜力值得唤醒。
总结来说,《五女拜寿》的成功不仅凸显了越剧艺术价值,更展示了当代娱乐市场对古典艺术形式需求的一面。此种融合或许可以让更多观众重新认识并欣赏这些宝贵遗产,为其注入新的活力,使其继续作为文化传承者的窗口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