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为了支援福建前线,温州市信陵越剧团的36名演员组成了姐妹班,在福鼎县展开了演出活动。同时,福鼎县工会选拔了8名舞台美术人员,并吸收了一些来自乐清县和瑞安县的演员,加上这些新成员,他们共同成立了福鼎县信陵越剧团。吕爱宝担任团长,并在同年改名为福鼎县越剧团。在此后的几年里,该剧团不仅参与了多场地方戏曲比赛,还创作并演出了许多现代戏曲,如《父子争先》、《夫妇红》等,以配合当时的社会需要。此外,该剧团还实行“合作化”,提高了其经济效益,并建立了一所艺术学校来培养更多人才。
1960年代初,该剧团进一步发展,其收入增加、阵容强大,曾多次到其他地区进行巡回演出。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该剧团被迫解散,但1977年它重新恢复运营。随着时间的推移,该剧团不断地更新自己的节目,同时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1980年代初,该剧队再次在福州举办了一场传统戏曲表演,这次表演受到了广泛好评,并且得到了电视和广播媒体的报道。这段历史是关于一个小型但富有活力的越剧集体如何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坚持传统艺术,同时也适应社会变化的一个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