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遥远的1944年9月,雪声剧团悄然诞生于上海九星大戏院的舞台上。它由袁雪芬带领的一群改革派艺术家共同创立,这些人都是她越剧革新过程中的重要伙伴。团队的历史可以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是从1944年9月到1947年的1月,他们在九星和明星大戏院进行了演出。这一时期,袁雪芬与范瑞娟并肩作战,而徐天红、吴小楼、张桂凤等众多著名演员也加入了他们的行列。此外,还有编导南薇、韩义等人,以及幸熙负责舞美设计,刘如曾操刀音乐设计,郑传鉴则是技导,而萧章担任舞台监督。在宣传方面,有陈文珍(陈疏莲)贡献无穷。而周宝财则是他们忠实的琴师。
这一时期,他们勇于打破惯例,将越剧界率先引入正规编导制,并且由剧务部来掌握剧目选择权和整个演出活动。这使得他们能够自由地挑选内容,不受商业利益牵绊。他们坚信:“戏曲是社会和人生的镜子”,因此不断推出了新的作品,同时对老戏进行深度整理。在这20个月里,他们共上演了27个不同的剧目,其中《新梁祝哀史》、《绝代艳后》、《忠魂鹃血》等都广受好评。而最令人瞩目的莫过于1946年上演的《祥林嫂》,这是将鲁迅名著搬上了戏曲舞台之先河,它深受进步文艺界和新闻界青睐。
同年,在周恩来的鼓励下,该团不仅继续创新,而且还积极参与地下组织领导的各种活动,如反对艺员登记运动、追悼闻一多和李公朴以及鲁迅逝世十周年纪念活动。然而,由于袁雪芬生病,该团在1947年的1月暂时解散,但主要成员很快又重新组建成了“东山越艺社”,继续其卓越的事业。
第二个阶段,从1948年的9月到12月,他们在大上海电影院再次亮相。虽然成员的大部分还是以往相同,但这一次只上演了四部作品:《珊瑚引》、《月下老人》、《金枝玉叶》和《梁祝哀史》的其中之一——《珊瑚引》,尤其受到关注,因为它借古讽今,对抗四大家族腐败统治而言具有强烈现实意义。此外,由启明公司拍摄,以雪声剧团名义制作影片《祥林嫂》的发行,也让该团的事迹走向更广泛的人们中。
第三个阶段,则是在1950年的前几个月,即从1949年的1至3 月间,在九星大戏院展开最后一次表演。在这个时候,原班底中有魏凤娟、张茵、高剑琳等人的加入,同时也有韩义、钟泯等编导人员,再加上刘厚生主持后的剧务部,使得这一时期更加精彩纷呈。在此期间,上映了一系列反封建主题的小品,如《万里长城》、《李师师》、《凤求凰》及《白娘子》,这些作品不仅展示了当时社会真实面貌,也体现出该团对于时代责任感与使命感的承载。
随着时间流转,最终,大部分人员决定参加国营华东越剧实验剧团,而雪声劇團也随之结束,其遗产成为了中国传统戲曲发展的一个重要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