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宁波市小百花越剧团的新编历史剧《烟雨青瓷》在上海越剧院的逸夫舞台上落幕,这标志着2015年上海越剧嘉年华的启动。为了庆祝上海越剧院60周年纪念,这次嘉年华汇聚了沪苏浙闽12个剧团,共32台剧目和35场演出,为观众带来了盛大的戏曲盛宴。这不仅是对上海“戏码头”地位的一次展示,也凸显了国有院团与民营演出公司合作的创新尝试。
作为文化产业的一部分,尽管存在商业风险,但嘉年华策划人许霈霖坚信:“市场容量决定了产品数量,但文化产业并不纯粹是商业,有时候我们需要‘倒逼’市场,助其扩充容量。”他认为,大规模演出能够形成规模效应,而不是造成票房竞争。
上海被誉为越剧发祥地,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曾经拥有十几个同时在此演出的越剧团队,这段辉煌历史至今仍让许多戏曲爱好者怀念。上海越剧院院长李莉强调,只有不断举办表演活动、磨练艺人的技艺、培养观众喜好,才能确保这门艺术形式生机勃勃。她指出,如果因为担心亏本便减少表演,那么观众知晓度将会降低,最终导致恶性循环。
绍兴小百花艺术中心主任陈镜海认为,从经济角度看,即使面对挑战,也应该持续每年的来沪表演,以培养忠实粉丝。此外,由于票房分成制度的实施,每一方都能从中获得利益,使得各方共同参与到节目的制作和宣传中去,从而提升整体表现质量。
尽管启动资金有限,但通过票房分成模式,将运营成本转嫁给参与单位,使得整个项目更加可行。这个创新的模式打破了传统的包销方式,让所有相关方都成为收益者的同时,也增加了他们对于作品选择和主角选定的积极性。此外,由于公益活动与商业活动相结合,不仅提高了市场影响力,还促进了一种健康发展的心态,对于推动更多高质量内容的生产具有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