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往昔,初中时期,我对越剧版的《红楼梦》有着浓厚的兴趣。那时候,我不仅购买了唱词,还努力寻求机会向演员请教,甚至在同学间也颇受欢迎。尽管当时我的唱法粗糙,但我却能熟练地背诵《红楼梦》的经典段落。年少轻狂的我曾认为林黛玉就是王文鹃,而王文鹃等同于林黛玉。在那段时间里,我并没有深入了解越剧与评弹,只是简单地模仿。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意识到自己不能再继续这样下去,便开始系统学习关于《红楼梦》的越剧、电影和电视剧资料。我发现当年的王文鹃形象似乎变得古老而陌生。陈晓旭扮演的林黛玉更加贴近曹雪芹笔下的原型,被誉为不可逾越的“珠穆朗玛峰”。重新翻阅小说后,再次细读葬花情节,我才勉强领会了一些意思。
众所周知,《黛玉葬花》源自曹雪芹创作的小说部分,由其改编而成。这首咏花实则写人,一句“今朝花落侬收葬,它年葬侬知谁人”便将林小姐无知音、无奈之悲愤情感暴露无遗。而“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侵”,反映的是她对世态炎凉和人情如纸的一种控诉。“质本洁来还洁去,免叫漂泊堕泥尘”,是她的孤傲倔强真实写照。这首开篇通过描绘黛玉眼前的暗淡与凄清,以及内心迷茫与厌倦的情感,让听者感受到艺术魅力。
理解基本含义后,再次聆听徐丽仙老师的《黛玉葬花》,曲子本身让我陶醉,但想到林黛玉早逝,其声音能如此苍老,这让我好奇。经过几个月(或许一百遍)的耐心聆听,我终于找到了答案:徐老师在谱曲时已有一定的年纪,并且身患绝症。她并非让我们模仿她的苍老,而是在延续作品留给后人的艺术魅力。我至今未能唱好这首经典,但至少弄清楚了 林妹妹只有十四五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