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剧,戏曲中的灵魂之作,其舞台美术布景与道具——知性与技艺的完美融合。从40年代的探索实践中诞生了多种样式,深入人心,为越剧独特风格奠定基础。建国后,艺术创作水平飞跃,舞美设计更上一层楼。布景样式丰富多彩,以写意、写实和虚实结合为基调,再现历史画卷,如《西厢记》、《红楼梦》等。
写实型布景:以写实手法营造意境,使观众产生幻觉,让人仿佛身临其境,如《光绪皇帝》。
虚实结合型布景:通过小装置或大小装置相结合,留给表演更多空间,如《三看御妹》、《李翠英》。
中性和特性的布景:吸收话剧表现方法,与越剧独有的语言融合,为不同场景带来和谐美,如《瑞云》、《三夫人》等。
装饰性布景:守旧基础上加以丰富与创造,在传统表演中发挥作用,如《盘夫索夫》、《打金枝》。
借鉴民间艺术风格的布景:运用剪纸、皮影艺术的手法,让民间韵味充满如同《白蛇传》,又如现代剧《纺纱闯将》,展现多元文化。
道具则是日常生活用具起家,小歌班至绍兴文戏时期模仿京剧、绍剧,并由检场人管理。随着演员个人化行头增加,道具也变得更加精致,有些主要演员甚至自备宝剑、折扇等小道具。在改革中,从电影、话剧借鉴,对常用道具进行改良,使其轻巧适合女演员使用,同时采用生活用品或仿真制作。此外,还有专职主管道具的演职人员,他们向王生记家具店租用红木家具,或去灯彩店定做特殊需要的道具。
效果方面,则是通过乐器模拟声音,如锣鼓打出战鼓声,用胡琴拉开门关门声,以达到模拟音响效果。在改革时期,更学习引进文明戏和话剧技术,将音响效果向仿真方向发展。直到1954年华东越剧实验团首设专岗专职负责音效工作,但一般团体仍未设置此岗位。
扩音设备最初在舞台中央吊置舌簧喇叭传声器,由灯光操作人员掌握,而后改为台式话筒,最终采用飞乐电声器厂生产的电容式话筒并试验无线话筒,此乃现代化发展的一大步伐。此外字幕配唱词于50年代初期开始,在北方流动期间逐渐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