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剧特级演员的舞台美术之布景与道具知识化身

越剧的舞台美术,通过40年代的探索实践,孕育了与表演风格相契合的各种布景样式,为越剧舞美风格的形成奠定了坚实基础。建国后,越剧艺术创作水平迈上了新台阶,舞美设计也更加精湛,布景在写意、写实和虚实结合的基石上,又创造出多种多样的形式。

写实型布景

以写实手法产生意境,使时空变化不大,以幻觉般的情感触动观众,让人仿佛置身其境,如上海越剧院演出的《西厢记》、《红楼梦》,静安越剧团演出的《光绪皇帝》等。

虚实结合型布景

这是越剧大量采用的方法。一种是小装置(从40年代样式化装置发展而来),设计以局部形象为主,省略其他,由观众想象全局,如上海越劇院演出的《三看御妹》、《李翠英》等。另一种是大小装置相结合,如上海越劇院演出的《祥林嫂》、《北地王》、《金山战鼓》等。

中性和特性的布景

在吸收话剧表现方法基础上,加以融合而产生,是为了适应不同场合需要的一种艺术形式。在运用上既有统一性,又有多变性,使不同的场面产生和谐美,同时保持各个场面的规定情境及独有的特点,如上海越劇院80年代作品中的《瑞云》、《三夫人》、《汉文皇后》、《紫玉钗》(第十二夜)。

装饰性布景

守旧基础加以丰富和创新,用在时空变化较大的传统表演中,如上海越劇院作品中的《盘夫索夫》(打金枝)、碧玉簪等。

借鉴民间艺术风格的布景

把特定环境与装饰性糅为一体,如使用剪纸、皮影手法,有较强民间艺术韵味,如1956年的《白蛇传》,1955年的彩楼记,以及古装戏十一郎、现代戏纺纱闯将、菜市春等。

在道具方面,小歌班初期采用日常生活用品;绍兴文戏时期模仿京剧、绍剧,并由检场人管理;之后主要演员自备行头,有宝剑折扇之类的小道具。40年代借用电影话剧名称“道具”,改良刀枪剑棍马鞭,更适宜女役使用,或采用生活用品或仿真制作。此外,还向灯彩店租用家具或购买旧货店商品制作特殊需求道具。而灯彩师傅原本做冥器喜庆灯笼工艺,因长期制作更加入于近代业余文化中来如浦菊初参与舞美工作人员制作各种各样的道具具有轻巧美牢的手法,被同行称赞如明角灯各地兄弟团体学习此技术直至获首届上海戏曲节单项奖1981年9月首开先例。

效果扩音字幕部分:

30-50年代模拟声音效果,与程式化虚拟表演协调。

改良模拟音响效果引入文明戏话语电影因素。

使用录音机制造仿真声效60前及80年代利用录音器材加工所需声音素材用于展现逼真的气氛。

没设专职人员最初由值台师傅兼任,在新时代则由舞台监督负责直到华东实验团首设专岗高立成担任但一般不设专司效果工作人员。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