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时俊越剧编剧与方亚芬的艺术对话

我,卢时俊,一名二级编剧,出生于浙江嵊县城关镇的1934年11月。自1950年11月,我考入了华东越剧实验剧团学戏,这是我艺术道路上的第一步。我在那里学习和演出多年的越剧,为将来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1955年,我成为上海越剧院一团干事,并在1956年被派驻少壮越剧团任辅导员,从此开始我的教学与指导工作。

随后,在1958年,我担任上海市青年越剧团的艺术指导员,并在1960年代初期,进入上海戏剧学院首届戏曲编导进修班深造。这段时间对我今后的创作有着重要影响。在回归到上海越劇院工作后,我曾担任过多个职务,如编剧、学馆编研组长、创作研究室秘书、教育辅导部主任和艺术研究室主任等。

80年代末期,我转而投身史志工作,并且与高义龙合作主编了《中国戏曲志·上海卷》和《重新走向辉煌》(越劇改革50周年论文集)。这期间,我还参与了许多改編作品,如《荀灌娘》、《摇篮曲》、《雷锋的童年》,这些作品分别由上海市青年越劇團和上海越劇院學館表演。此外,由我主持并撰写的《越劇音韵》是對於 越劇語音深入研究的一次大型專著。

历经数十载,无论是在报刊上发表文章还是撰寫書籍,都让我积累了一笔宝贵经验,其中包括《新 越 劇 的 历 史 功 勋 》、《 越 劇 語 音 的 改 革 发 展 及 存 在 問 題 》 以及 《 浅 論 張 雲霞 的 演 唱 藝 術 》 等。這些文章不仅反映了我对于历史功勋以及艺术发展的问题深刻认识,也体现出了我作为一名评论家对话题细致分析能力。

除了文艺成就之外,在1988年的全国文艺集成志书表彰大会上,即便没有获得个人奖项,但也收到了文化部、国家民委、全国艺术科学规划小组联合颁发的纪念状。而与高义龙合作主编的《 上海 越 劇 志 》则在2000年被中国文联评为优秀出版物。我一直以来都是一位热心于推动本民族传统艺术发展的人士,为此,不仅是顾问,也参与到各类活动中去,与他人共同探讨如何让我们的传统文化更加繁荣昌盛。1998年,被聘为《 中国 越 劇 大 考 》 编 委,这也是一个展现我们这一代人对于未来承诺的一种方式。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