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雅仙的艺术之路始于15岁时入陶叶剧团科班,随后在袁雪芬的大来剧场学习,逐渐形成了“悲旦”的形象。1947年,她加入玉兰剧团,与徐玉兰搭档,在《香笺泪》中展现了自己的唱腔风格。1950年组织合作越剧团后,她深化了对“袁派”的继承,并根据自身音色特长和擅演悲剧的特点,不断创新,最终建立起独具特色的“戚派”。
戚雅仙的唱腔以其朴实流畅、深沉含蓄著称。她善用中低音区,使得她的声音充满醇厚感。虽然音域不宽,但她通过巧妙运用乐汇,营造出丰富多彩的情感表达。而这种鲜明的特征音调贯穿每一段唱腔,让人难以忘怀。
除了擅长悲剧情绪表达外,戚雅仙还能创作欢快、明朗的歌曲,如《婚姻曲》,这首歌通过四工腔中的多种板式,体现了女性解放后的喜悦心情。在唱法上,她采用快板慢唱的手法,加强节奏稳定性,同时增加曲调跳跃性。
甩腔也是戚派的一大特色。在《婚姻曲》的最后三字,“掉”字采用切分节奏和断续腔的润色,这是典型的戚派风格。此外,在平稳旋律中常出现下行小六度或六度下滑音润腔,以加强语调和渲染感情,如清板部分则善于变化处理,使整首歌既朴素又华丽。
至今,“戚派”仍有许多传人,如周雅琴、朱祝芬等,他们继续推动这一流派不断发展与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