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小百花越剧团演出戚雅仙的流派艺术荟萃

绍兴小百花越剧团演出:戚雅仙的流派艺术探索

戚雅仙于15岁入陶叶剧团科班学习戏曲,次年即在大来剧场为袁雪芬同台配戏时受到深刻影响。1947年加入玉兰剧团,与徐玉兰合作,以《香笺泪》首演开始以悲旦著称;1950年组织合作越剧团,在不断实践中,她基于嗓音特点和擅长悲剧表演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最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戚派”。她的唱腔朴实而流畅,虽音域不宽,却以醇厚音色发挥中低音区旋律,为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邓颖超赞誉其唱腔:“简而不繁,不事花哨,通俗易学、易记”,这种鲜明特征贯穿所有唱腔。除了擅长悲剧情绪表达,“戚派”也能创造欢快、明朗的乐章,如《婚姻曲》,通过[四工腔]多种板式展现新生喜悦。她的甩腔保留袁派痕迹,又有所发展;平稳旋律中常出现下行小六度跳进或六度下滑润腔,加强语调渲染感情。

如《血手印》中的[尺调腔·慢清板],王千金凄切哀怨的长“叫头”与后来的落音尾腔回荡相呼应。此外,《龙凤花烛》的“四季衣”也是代表性唱段,用春夏秋冬衣服更换抒写母女别离之情。

戚派传人包括周雅琴、朱祝芬等,他们继承并发展了这独特的声音,使其在越剧世界里闪耀着特殊光芒。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