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女拜寿越剧杨韵儿简介与戏曲电影的自然魅力

《五女拜寿》是顾锡东在1982年编写的越剧剧目,曾作为浙江小百花越剧团的立团剧目。1984年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为电影成为经典,一上映就获得观众热烈反响和业界好评,被评为第五届“金鸡奖”最佳戏曲片。越剧电影《五女拜寿》已成为越剧组成极其重要的一部分,也是浙江小百花越剧团生命组成的重要一部分,《五女拜寿》之于小百花相当于《茶馆》之于北京人艺,成为小百花越劇團的看家戲和奠基力作。该劇不僅塑造了豐富的人物形象,衝突激烈,迭起,引人入勝,其傳達的中國傳統道德精神、孔孟之義、倫常孝道也通過鏡頭語言進行了更為集中的表達。家本位思想與其母體中國傳統社會制度密切聯繫,又植根於傳統文化的深層土壤中,以家庭為單位的小農經濟制度成為個體得以沿襲的生存模式。“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齊家成為塑造人格美與規範社會秩序的核心纽帶。

儒家的仁學就是強調以親子之愛為基礎,再擴展為處理社會中人際關係的主要內容。在這部戲曲電影中,即使是在自然環境下的自然景觀背影下,每個角色都展現出對家庭責任感,這種對外在物質空間依賴的心理變化被巧妙地展示出來。一方面,它是家庭社會地位象徵;二方面,要通過外在結構布局維系長幼尊卑家族倫理秩序;三方面,是通過外在空間進而完善個體內心精神,而個體內心精神又將促進外在空間建設。

然而,這種情況並非完全正面,有時候富貴滿堂、母慈女孝之家裡充斥著嫌貧愛富、排擠不公偏見。而要想長久維系個人關係,就需要雙向度的情感,而不是單向度。此情此景,在戏曲电影《五女拜寿》中通过三春和翠云等角色的故事线条得到了描寫,他们找到“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的道德伦常,从而将这一切裂痕进行缝补。

尽管戏曲与电影开始走向疏离,但新世纪以来,对戏曲保留的情感记忆及地方戏所特有的“在地性”,都可以看出戏曲电影潜在市场,或许与年轻主流观影群体无法重叠,但地域性的观众潜力也值得通过语言等风格的情感链条来重新唤醒。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