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雪芬:越剧流派的缔造者与演唱家
在浙江嵊县这个古老而又充满戏曲气息的地方,1922年出生的袁雪芬,在她的生命中织就了一段传奇。作为一名艺术家的她,从11岁开始学习四季春科班的丝弦正调腔,后来与当时的王杏花同台演出,受到其影响很大。在1942年的改革运动中,她倡导了越剧的革新,不仅改变了剧目的题材,还对传统的曲调进行了创新的变奏。通过频繁地运用变音,使得悲剧中的唱腔更显哀怨深沉。
1943年的《断肠人》中的“断肠人越想越断肠”这一段唱词,便是这次改革的一个代表作。而在之后几十年的发展中,她不仅丰富了尺调腔,更使之在板式结构和抒情性上都有了巨大的突破,为越剧音乐开辟出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并为流派产生提供了条件。
袁派,这个由袁雪芬创立并发展起来的人物化技巧,是越剧最早出现的一支重要流派之一。它以低沉哀怨的声音特点和叙述性倾诉性的强烈著称,但同时也善于打破上下句对仗格式,使唱腢音调平中出奇、柔中有刚。这一点体现在《忠魂鹃血》、《绝代艳后》的著名唱段,以及其他许多代表作之中。
随着时间的推移, 袁派不断创新,不仅塑造新人物,也吸收了其他戏曲形式元素,如豫、扬、徽等,将热情豪放与生动形象结合,使得每一首歌都能深刻地表达人物的情感和内心世界。如《西厢记》、《祥林嫂》等作品,它们不仅展现了她独特的艺术风格,也成为了观众喜爱的一部分。
袁雪芬擅长依照人物特定性格和感情创制自己的独特声音,而不是追求曲调上的花样。她注重情感带声,以真实的情感和润色韵味去打动听众。在她的演绎下,每一句歌词都像是一幅精细的手工艺品,让人回味无穷。
至今为止,袁派仍然对后来的很多艺人产生过很大的影响,如戚雅仙、吕瑞英、金采风等都是师承其门而自成一家的高手。而那些师承于她的人,如朱东韵、方亚芬等,也各自发展出了不同的个人特色,为越剧文化增添了一抹美妙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