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从无到有的演艺探索阶段
越剧起源于江南水乡,最初是一种流行的民间表演艺术,演员主要来自唱书界,他们缺乏戏曲表演的基本训练。初期,由于剧目多为民间小戏,没有专用的行头和正式编排,因此,男班演员在表演中更多地依赖生活中的模仿和其他剧种的简单程式。此时期的表演特点是生动自然,但形式简陋,不够规范。
二、程式化技巧融入阶段
随着越剧进入上海后,它开始吸收其他戏曲剧种的技巧,如绍兴大班和京剧,以适应古装大戏的发展。这一时期,女班开始进行基本功训练,并结合说戏学习各种表演程式。武功技巧则通常由绍兴大班或京剧艺人教授。女角们通过观摩绍兴大班、京剧等节目,学习并掌握了更多程式技术,使得她们走上了绍、京两路子,有时候甚至全盘照搬孤岛时期改良女子文戏出现了一批时装戲,这些变化带来了写实性的强化,但与原有风格不太协调。此时期还存在一定程度上的随意性,因为没有固定乐队伴奏。
三、独特风格形成阶段
新时代来临之后,越劇经历了深刻变革,以袁雪芬等十姐妹为代表建立了正规编导制,并且注重从人物出发,将真情实感融入到每一个角色之中。为了提高水平,他们吸收昆曲中的舞蹈身段,以及话剧、中外电影中的现实主义表现方法。在实践中,将二者融合,为越劇增添了一份新的生命力,使其成为综合艺术机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与音乐、舞美相互交融,从而增强了表现力和感染力。
四、高级精致化阶段
建国后,一系列对外交流活动以及内心创造,让越劇继续提升自身水平。50年代接受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理论,使得越劇更加注重内心体验;参加全国性及地区性的戏曲会展,对广泛接触其他艺术形式产生影响;研究班进修经验,也促进了理论素养提升。在这期间,如袁雪芬参加研究班,与梅兰芳等名家共学,更进一步完善自己的作品。
现在,我们可以看到,在角色行当方面,从单纯到丰富多彩,每个角色的塑造都变得更加细腻与生动。这不仅体现在悲旦花旦闺门旦花衫正旦武旦六个类别中,还反映在各个角色的形象塑造上,如崔莺莺、二堂放子王夫人薛姨妈樊梨花杨八姐白素贞徐凤珠等,都以其独特魅力留下难忘印象。而小生的柔美特色,更是在女子越劇中占据重要位置,不仅如此,小生的儒雅潇洒文质彬彬也让他们在整个群体中的地位显得尤为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