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剧十姐妹介绍袁雪芬的自然之韵

袁雪芬,越剧旦角流派袁派的创始人之一,也是越剧十姐妹中的一员。她1922年出生于浙江嵊县,自小便对戏曲充满热情,从11岁开始在四季春科班学习。初学时,她受到王杏花的影响,后来她倡导了越剧的改革,使得越剧唱腔更加丰富多样。

1943年的《断肠人》是袁雪芬演唱中的代表作,那里“断肠人越想越断肠”的部分展示了她独特的悲哀哭诉风格。随后,她与琴师周宝才合作,在《香妃》中进一步突破了唱腔技巧,为尺调腔奠定基础。尺调腔不仅完善了板式结构,还增强了抒情性和戏剧性,为越剧音乐开辟新时代,并为流派产生提供条件。

袁派以其低沉哀怨的音调和叙述性倾诉性的特点而著称,但它也擅长变化层次,使唱腔既有平中出奇、柔中有刚之感。在五六十年代,随着题材扩大,袁派在塑造新人物形象上也有所发展,如1950年的《相似树》,1953年的《西厢记》,以及1958年的《双烈记·夸夫》,这些都体现了不同情感和角色特点。

袁雪芬擅长依据人物特性创造不同的旋律,不追求花俏,而注重真实的情感表达。在演唱时,她气息饱满、运腔婉转,有力地表现出了韵味美。她还会根据词意改变节奏,让字位节奏紧密结合,以特殊方式处理,如前切分音节奏等,这使得她的演唱既有跌宕也有跳跃。

重点句子的处理也是袁派的一个特色,如喷口、气口、加虚词以及强音、顿音等技巧,都能让听众深刻感受到歌者的内心世界。此外,甩腔回环曲折的手法也很常见,比如《白蛇传·断桥》的柔婉悠长,以及《祥林嫂》的回肠荡气效果,都展现出了袰泽身手与艺术境界高超。

最后,由于其独到的艺术风格及创新精神,对后来的许多艺人产生了深远影响,如戚雅仙、吕瑞英等都师承自成一家;还有上海的朱东韵、方亚芬,以及南京的陶琪等都是她的学生,他们继承并发扬了她的精神遗产。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