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剧最早起源于吴国浦菊初-舞美虚拟道具的开创者

浦菊初(1920~1994),一位在越剧舞台上留下深刻印记的道具技工。他的故事起源于江苏无锡县后桥镇的一个普通家庭,13岁时,他来到了上海,在鸿生灯彩店开始了自己的学徒生涯。在那里,他不仅学会了灯光技术,还逐渐展现出了对戏曲艺术的热爱与钻研精神。

1954年,当他加入华东戏曲研究院并后转入上海越剧院时,他的职业道路才刚刚起步。他从一个纸扎工逐渐成长为专业的舞台道具制作人,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最终成为了一名高超技能的专职人员。原来在大型道具制作中,如龙椅、古代椅子和台子,都需要请到木匠精心雕刻,这些工作既耗费时间又成本高昂,并且搬运起来十分沉重。

浦菊初决心改变这一状况。他经过多次实验,最终成功地将这些大型道具制作方法改为使用纸浆和立粉盘花材料。这不仅减少了重量,还提高了制作效率,同时也降低了成本。对于那些小型道具,比如梅花形或圆形古式台子,以及边缘上的古风纹样雕花,传统做法繁琐而昂贵,而浦菊初则采用石膏模具纸浆脱胎技术,使得制品既轻便又牢固,节省资源同时缩短生产周期。

此外,对于越剧中的小件物品,如花瓶、玻璃杯、酒壶等,以往都是用真品作为演出,但这自然会带来安全隐患。浦菊初又一次创新,用纸浆脱胎和纸板制造杯盘、酒壶等,同时利用透明纸脱胎制成灯罩,让其效果与真实产品不相区别。他还发展出一套完整的越剧道具制作方法,包括使用纸浆法、立粉法、纸扎法、高级版画打磨法等,使得越剧舞台上的所有物品都能够达到轻巧美观牢固兼容要求。

他的贡献没有被忽视,他曾被评为上海市文化局先进个人,并且还培训过数十位来自全国各地剧团的人员,他们去学习如何创作这样精美而实用的道具。这一切证明了浦菊初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开拓者,不仅在技术上有所创新,也让整个行业受益良多。在1975年5月,他调至上海市舞蹈学校任职,再度推动着艺术领域的发展;直至1980年12月退休,一生的事业也就此告一段落。但是,其对中国戏曲艺术尤其是越剧的一生贡献永远不会消失,它们将继续激励后人的探索与创造。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