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雅仙的艺术之路始于她15岁时进入陶叶剧团科班学习戏曲,随后在袁雪芬大来剧场担任配角期间受到了深刻影响。1947年,她加入了刚成立的玉兰剧团,与徐玉兰合作首演《香笺泪》,逐渐展现出自己的唱腔风格。1950年,她组织了一支合作越剧团,在不断的艺术实践中,不仅继承了“袁派”的精髓,还根据自身音色特点和擅长悲剧表演的优势,创立了独具特色的“戚派”。
戚雅仙以其朴实而流畅的声音著称,其音域虽不宽广,但通过对中低音区充分发挥,呈现出了鲜明的一面。她倾向于简洁而非繁复,不事雕饰,只求通俗易学、易记。这一点体现在她的乐汇上,看似简单却因各种手法使得唱腔丰富多彩。
邓颖超曾赞美过:“戚雅仙的唱腔虽然看似简单,但其实非常动听,也很美。” 戚雅仙不仅擅长表现悲剧情绪,也能创造出欢快、明朗的情感。在1950年的《婚姻曲》中,她成功地表达了妇女解放后的喜悦心情,这段唱用四工腔的手法新颖多变,使得声音活力四射。
甩腔是另一个戚派特色,既保留了袁派甩腔的痕迹,又有其独到发展,如《婚姻曲》的最后三字采用特征音调和润腔唱法组成甩腊。这一技巧在很多歌曲中都能见到,它们增添了一种特殊韵味,让人难忘。
此外,戚派还善于运用下行小六度跳进或六度下滑音润腋,以加强语调并渲染悲愤、哀怨、激动的情绪。而清板则起落分明,以巧妙变化中的细微节奏处理和润声技巧来描绘人物感情。此类技艺如同穿插在平淡之中的华丽装饰,或藏匿于平凡之中的变化,让人感到既熟悉又新奇。
至今,“戚派”已有众多传人,如周雅琴、朱祝芬等,他们继承并发展了这门艺术,将其推向新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