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记得无线话筒的诞生和应用,标志着戏剧舞台音响设备的一次巨大变革。它使演出不再受限于场地大小,演员的声音清晰传达给观众;它拓宽了表演空间,使得如上海文化广场和体育馆这样的地点也能举行戏曲演出。如果没有无线话筒,观众可能会因为听不到台词或声音太小而影响艺术体验。在国外早已有使用,无线话筒在国内却因种种原因迟迟未被采纳。直到1974年,一家位于永嘉路文化广场附近的上海华侨胶木厂,在与上海越剧院的合作下,成功研制出了无线话筒。那年夏天,当时试制组人员带着装满无线话筒设备和仪器的黄鱼车,与负责音响效果工作的高立成一起来到了虹口区解放剧场。当时,该剧场正上演男女合演现代小戏《半篮花生》。无线话筒第一次尝试,就在这部作品中进行,而扮演主角张国华成为第一个使用这个新技术的人。他最初使用过程中遇到了许多问题,比如无法掌握最佳扩音距离、范围,以及声音质量差,从而引起了一些担忧。但是厂方和院方的人员坚持要解决这些问题,他们夜以继日地研究调试,最终成功实现了无线话筒的有效运用。不仅如此,他们还专门为张国华制作了一只特别适合他的无線話筒作为奖励。此后,无线话筒逐渐在国内各类戏曲舞台上普及,即便是经济有限的小型剧团,也开始购买这种设备。在80年代,不少地区性的剧团都前往上海采购最新款式的無線話機。这段历史让我深刻感受到技术创新对艺术发展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