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雅仙的艺术之路始于她15岁时进入陶叶剧团的科班,随后在袁雪芬大来剧场的指导下,她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声音和表演风格。1947年,戚雅仙加入玉兰剧团,与徐玉兰搭档,在《香笺泪》一剧中展现出她的悲旦才华,并逐步建立起自己的唱腔特色。
1950年,戚雅仙组织了一支合作越剧团,这是她艺术生涯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在这一时期,她深化了自己对“袁派”的继承,同时也进行了创新,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唱腔风格,最终形成了所谓的“戚派”。
戚雅仙的唱腔以其朴实流畅、深沉含蓄著称。尽管她的音域并不宽广,但她却能够通过充分发挥中低音区的旋律,为她的歌声增添了一份独有的韵味。而这种鲜明而又不失简洁美妙的特征音调,是“戚派”最为人称道的地方。
邓颖超同志曾经赞誉说:“戚雅仙的唱腔虽然看似简单,却又动听又美丽。”这正反映出了她的歌曲既能抒发深沉的情感,也能创造出欢快明朗的情绪。她在1950年的《婚姻曲》中,就以一种新的板式和手法,将速度略放慢,加上小腔,使得节奏稳定,而音调则显得活力四射。
甩腔也是戚雅仙的一大特色,她将袁派甩腔回顾发展,并且在此基础上有所创新。在《婚姻曲》中的最后三字,“一生幸福断送掉”,使用了加花扩展以及切分节奏和断续腔,呈现出了典型的地位。
另外,“清板”部分也具有很高水平,其起落分明,便于根据语调和感情变化进行多种细微调整,以寓华彩于朴素之中。如《血手印》的[尺调·慢清板]段落,用长短呼吸与乐队衬奏配合,表现出了哀怨情绪,以及王千金面对林招得冤屈后的痛苦与愤怒。
除了这些,更值得注意的是,在表演老戏,如《梁祝》、《白蛇传》,由于其特征音调贯穿其中,它们不仅展现出人物情感,而且还体现出独特艺术个性色彩。至今,“戚派”依然被认为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心灵音乐,每当听到那些熟悉而又新奇的声音,都仿佛回到了那个时代,那个充满激情与智慧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