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68年5月至7月的“批判17年所谓‘修正主义文艺黑线’”期间,文化大革命中的极左思潮对中国的戏曲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作为一种传统艺术形式,越剧也未能幸免于难。在这一时期,“要彻底砸烂”,“越剧是资产阶级的,是60年代怪现象”,这样的观点普遍存在。然而,这一运动并没有完全摧毁越剧,而是促使其进行了改革和创新的尝试。
浙江省在这一运动之后,于8月底成立了浙江越剧斗批改干校,并抽调部分人员成立了越剧改革《红灯记》剧组。这标志着新一代的浙江越剧团体开始形成,其后经过多次调整,最终定名为浙江越劇團。
由于受极左思想指导,在移植京剧《红灯记》前阶段,念白、咬字曾采用普通话,唱腔求高亢激昂,这种尝试被称为“土京戏”,引起了不小争议。直到1971年的9月,上级领导人毛泽东视察杭州时,对此提出了批评:“我不赞成把越剧改得不像 越 剧。”这才使得演出团队意识到需要更加注重保留原有的风格。
经过四年的努力和多次修改,《半篮花生》最终成为了一部成功的作品,并由中央电视台拍摄成彩色戏曲艺术片。此外,该团还演出了其他几部现代戏,如《龙江颂》,以及一些古装戏,如《九斤姑娘》,展现了他们在不同类型作品上的探索和创新。
70年代中期,由于政策变化,一些知名老演员开始能够正式加入该团体,他们包括张茵、张琴娟、陈佩卿等,这对于推动本地戏曲艺术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此外,那些先进的人物如军代表参与临时勤务组、中后期主要领导陈献玉、张文根等,也对该团队产生过积极影响。
随着文化大革命结束,本单位也迎来了新的发展阶段。在1979年4月28日,当局决定恢复浙江省两家专业歌舞团队编制,即浙江省第一、二歌舞团编制,从而宣告了旧有的政治干预与否定性的模式结束,为更健康、正常化的情况奠定基础。这段历史对于理解当时社会环境及文化政策有着重要意义,同时也是对今日我们这些参与者回忆过去的一种纪念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