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68年的5月至7月,“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文艺界迎来了批判“修正主义文艺黑线”的高潮。在这场运动中,关于越剧的讨论也变得尤为激烈。一些人提出要“彻底砸烂”越剧,将其视作60年代的怪现象,并提出了重新改造和创作的要求。随着运动的推进,浙江省在一场针对女子越剧的大规模批判后,于8月底成立了浙江越剧斗批改干校,并于8月30日抽调部分人员组成了一个专门负责改革《红灯记》的团队。这支团队最终定名为浙江越剧改革剧组,其成员逐年增加,最终达到了157人。
1974年2月,这个团体经由浙江省委正式更名为浙江越劇團。在此期间,该团体受极左思想影响,在移植京劇《紅燈記》时曾一度采用普通话念白、咬字,以致出现了土京劇风格,这引起了不小争议。直到1971年9月上旬,当毛泽东主席来到杭州并观看了该戏后,他提出了一些重要意见:“半篮花生”这一作品被认为很好;而《跃进道上》中的两个中学生扮演者,则成功地将“跳跃”的精神融入到了他们的表演之中。他还指出,《红灯记》的移植过程中,要注意保留更多原有的越劇风格。
经过四年的努力和六次稿件修改,《红灯记》终于在尊重传统风格的情况下完成了移植工作。此外,该团还参与拍摄了一部彩色戏曲艺术片——《半篮花生》,并进行了多次全国性的巡回演出。这些努力使得浙江 越 剧 改革 团 成为了当时中国戏曲界的一个重要力量。
70年代初期,由于粉碎“四人帮”,政治环境有所改变,那些受到极端左翼政策影响的一系列错误做法得到纠正。随着文化政策的松动,一些知名老演员开始被调入该团队,使得该集体的人才储备得以加强。此外,该集体还积极创作新作品,如现代戏《朝阳新歌》、《送货路上》等,以及古装戏《九斤姑娘》等,为观众提供了丰富多样的表演内容。
总结来说,尽管在那个充满变迁与挑战的时代背景下,他们面临诸多困难,但通过不断学习、实践和创新,最终使得 浙江 越 剧 改革 团 在 中国 戏曲 史 上 留 下 了宝贵 的 记忆 和 经验。这段历史,也让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如何在复杂多变的情境下保持艺术品质,同时不失本真性,不忘传统,而又能适应时代发展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