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剧说新疆兵团越剧团

兵团越剧团的前身是浙江省宁波市越剧二团,成立于1957年。该团由民间职业剧团“五一”剧团改制而来。在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的支持下,该队在1959年9月被调往新疆,并正式成立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越剧团。这支艺术集体由著名的演员筱云飞担任首任总导演,指导员陈步一,以及副总导演筱佩卿和汪笑天共同领导。全体成员共计85人,他们从上海乘坐火车前往尾亚车站,在等待转运期间,即在当地进行了五场慰问演出。

这次巡迴表演中,他们展示了一系列经典作品,如《梁山伯与祝英台》、《碧玉簪》、《西厢记》以及《红楼梦》,这些戏曲以其精美的服饰和布景、细腻的情感表达深受观众欢迎。此次活动不仅是该镇第一次举办的大型戏剧盛会,也展现了越剧艺术在多元文化环境中的魅力。

自那以后,该队继续进行着艰苦卓绝的巡回演出,不论是在酷暑或严寒条件下,都走遍了天山南北,为各农牧场工作者提供精神上的慰藉。此外,他们还在乌鲁木齐、伊犁、克拉玛依、喀什等地为各族群众献上了一场又一场精彩纷呈的表演。

该集团拥有完整的人物阵容,包括潘瑞莲(花旦)、潘月楼(旦)、梁天红(旦)等主角,以及俞生凤(生)、潘少楼(生)、魏月萍(小生)等配角。编排人员则有樊篱负责编创剧本,范志祥掌舵导 演,而邬长贵则操刀舞美设计。此外,还有许多经典作品如《半把剪刀》、《盘夫索夫》、《阮八姐》等进入他们常规公演列表。

1962年10月,该队返回宁波市并成功举办了一系列回顾性表演,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高立清根据维吾尔族民间故事所创作的《王子与公主》,这部戏曲不仅获得了广泛好评,而且开拓了越劇艺术表现民族题材的一大先河。随后,《新民晚报》、《杭州日报》及其他媒体均对此次展览发出了赞誉之声,以此证明用越劇形式讲述民族故事具有极高统合性和创新性。

为了培养下一代艺术家,该團推行“带学员”的制度,并且接收过三批学员:第一批为“艳”字辈学生,其余两批分别为“鸣”字辈和未命名的小组。在1965年的夏季,这些学员被分配到位于阿克苏地区的农业第一师工作,并更名为农一师越劇團。但到了1969年的3月15日,此机构宣告解散,大部分成员返回江浙地区,而剩余部分则留在原地安置。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