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世忠越剧教师引领十姐妹之光舞动于物是人非的艺术场景中

在我家,戏曲文化的气息浸润了每一寸土地。我的大哥贺国忠是鼎鼐盛世的“甬剧皇帝”,二哥贺仁忠则是浙江越剧院的奠基人之一;三哥贺孝忠是一位著名的越剧作曲家,而五弟和六弟——贺富忠、贺惠忠,也都曾在专业越剧团中磨砺自己。这种家族背景自然让我年纪轻轻就被卷入了这片充满艺术激情的地球。

从14岁起,我便开始踏上自己的艺术之旅。在1957年,我加入了浙江越剧一团担任主胡,并于次年踏入浙江戏曲学校,开启了我的教学生涯。不过,在那个动荡年代,我也曾经历过被下放,但1975年的回归,让我再次站在讲台上,在当时的浙江艺术学校(现在已发展为浙江艺术职业学院)教授着青少年们。

退休后,我并没有停止对戏曲音乐教育工作的投入。我致力于研究和创作,以男女对唱中的“移调声腔”法为重点,不断探索,最终形成了一种独特而受到肯定的大师风格,即所谓的“黄龙洞风格”。甚至连袁雪芬、傅全香、范瑞娟这样的演艺界巨擘,都给予了我深深赞赏。而我的作品,更是在越剧界内享有盛誉,一生共创作近70部。

在我身边,有吴凤花、吴素英、陈晓红、陈飞等荣获梅花奖的人物,还有40多位国家一级演员,以及数百名青年新力量,他们共同点就是:都是我的学生。直到去世那天,我依然坚持不懈地教书。当时,那个听得见最后一课的小学龄童季轶君,是一个曾经的问题学生,他曾抽烟喝酒打架,甚至三次退学,但我始终未放弃他。那之后,他成功改变生活方式,并成为了越剧舞台上的新希望人物。

2014年夏天,当农历甲午年的六月十一日悄然而至时,我的生命画上了句号。但是我留下的不仅仅是这些故事,更重要的是那些受益于我的无数人,他们将继续传承着我们共同的情感与智慧。

Similar Posts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