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剧演员徐玉兰我看过的那位表演艺术家

在浓郁的南国情调中,我有幸目睹了一位越剧演员徐玉兰的精彩表演。她的名字仿佛是那首曲子里最动人的旋律,轻声细语间透露出一股独特的韵味。徐玉兰不仅是一名出色的艺术家,更是一位深受观众喜爱的戏剧人物。

我记得那是一个春日无云的下午,太阳悄然西沉,微风拂过人群。我随着其他观众们走进了那个古老而又生机勃勃的小型剧场。门外贴着一块简单粗犷的大字:越剧院。门内却装饰得华丽非凡,每个角落都似乎藏着一段故事,一段历史。

当徐玉兰上台时,她身穿传统服饰,那件青绿色绣金龙纹旗袍在灯光下闪耀着金属般锐利的光泽。她站在台中央,不经意地抬头望向天花板,然后低头看着脚下的地面,那种举止让人联想到古代文人墨客对待自然之态度。在她周围,是一圈圈包围她的屏幕和道具,这些都是她要用来讲述的一段故事。

“呜呼哀哉!”她高声唱起了越剧中的经典角色——《琵琶行》里的潘郎。这声音不是单纯的声音,它是整个文化、历史、情感和智慧的凝缩。那份悲凉与豪迈,让我几乎忘记了自己所处的是一个现代化都市,而不是千年前的一座古城。

徐玉兰在舞台上的每一个动作,每一次表情,都像是被时间洗涤过,又重新编织回来的。她把自己的生命力注入到每一个角色中,使那些曾经生活在千百年前的女子,如今也能活跃于我们这个时代的心灵深处。当她以一种既温柔又坚强的声音唱出:“此水几时休?”,我的心也跟随着这句话飘向远方,无数思绪涌现,但最终却无法言喻,只能静静地听着音乐与节奏,与她的故事共鸣。

越剧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情感沟通方式,它能够跨越时间和空间,将人们连接起来。而像徐玉兰这样的艺术家,则是这种沟通方式最为忠实和激昂的人物代表。在那个小小的剧场里,我看到了更多未知,也见证了一种永恒,即便是在今天繁忙喧嚣之余,我们依旧可以找到那份往昔美好的影子,用它点亮现在我们的生活。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