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1年9月—1922年,男班艺人相继将剧种改称绍兴文戏。1923年7月,在嵊县施家岙办起第一个女班,到30年代初,女班大批涌现,绍兴文戏男班和女班并存,同时出现男女混演,这一时期是越剧的成熟期、男班的鼎盛期、女班的发展初期。
绍兴文戏称谓之由来,小歌班在上海苦苦奋斗了近五年,由茶馆演出进展到中等戏院演出,这个来自浙江嵊县的新兴剧种受到人们的关注。1921年9月16日,由费翠棠、颜焕亭等组成的戏班演出于第一戲院,当天,《新聞報》广告首次刊出“紹興文戲”之名谓。
与紹興大班相比而言,嵊縣隸屬於紹興府,而紹興本有的紹興大班歷史悠久,在上海已有一定影響,演出的戲多數為宮闱歷史戲和武戲,其內容主要是關於社稷江山大事。而同出於紹興府轄下的小歌 班很少有武打戲,其內容主要是家庭倫理、兒女情愛,因此冠名“紹興文戲”。
這個名稱不是說不會有武打,它們後來也有少量武打戲。小歌 班自身發展所致,小歌 班原是一無伴奏樂器清唱藝術,用人聲幫腔常以“呤哦呤呤哦”在後台唱出自從一九二一年初建立第一支伴奏樂隊後,用丝弦伴奏替代人聲幫唱,這比原有人聲幫腔更加文雅完整了,所以丝弦伴奏之“文”也是劇種當時取名依據之一。
隨著時間推移,這些艺术家的努力得到了回报,他们在上海的大型舞台上展开了一场场精彩绝伦的表演。这不仅提升了他们自己的艺术水平,也为整个越剧界带来了新的活力和生机。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优秀的小角逐渐凤凰涅槃,从街头巷尾的小茶楼跳上了大舞台,他们以自己的真诚和热情赢得了观众的心。
随着时间的流逝,这群艺术家们不断地探索和创新,他们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融合,使得越剧不仅保持了其独特的地方特色,而且也吸引了一批新的观众。此外,他们还积极地进行国际交流,与其他国家的一些传统表演艺术进行对话,这为越剧打开了国门,为其走向世界提供了一条路径。
然而,即便是在这样繁荣昌盛的时候,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挑战。随着时代变迁,一些老一辈的人物开始淡出了舞台,而后来的新一辈则面临着如何继承前人的遗产,并且如何使这个古老而又现代化的事业继续发展的问题。但正是在这样的困难中,那些真正爱这门艺术的人们发现了更多未被发掘的地道,以此作为激励自己不断创新的动力。
综上所述,无论是从历史还是当代来看,都可以看到那份对美好事业深深的情感共鸣。这份共鸣,不仅体现在那些早年的奋斗者身上,更体现在每一个参与过或正在参与这段历史的人身上。这是一个关于追求卓尔不凡梦想,对美好的东西无限憧憬的事迹,是一种精神上的寄托,是一种文化上的丰富,是一种生活方式上的选择。在这里,每个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每个故事都能够成为永恒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