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剧初入上海,舞台装饰极为简陋,只有未经装饰的一桌二椅。随着城市观众的欣赏要求,出现了桌围椅帔等装饰物,并模仿京、绍剧种传统老戏的布置形式。
后侧出现悬挂堂幕,以美化舞台环境。堂幕上多仿苏绣、顾绣图案,有时还绣演员姓名或戏班名,如白玉梅和越升舞台。
30年代后期,越剧进入女子改良文戏时期,上演新戏逐渐采用软幕布景和转盘色片灯光器材,如《花木兰》、《冯小青》等。
1939年起,一些团体开始尝试立体布景,如施银花、屠杏花在大中华戏院演出《雷雨》,使用木框三夹板制成的立体式门窗开创写实型硬片布景。
硬景片的立体布景热潮是1940年10月姚水娟、李艳芳排演《蒋老五殉情记》一剧时掀起的,该剧设计韩庾仙,灯光经纬,布景张光辉。这是越剧舞美人员报上署名之开端。
1941年袁雪芬在大来剧场进行改革,她聘请编导和舞美设计人员明确各自地位和作用,从而确立了舞台美术在越剧中的重要地位。改革后的第一出戏《古庙冤魂》,首创使用抢景方法快速变换舞台布景,加强了舞台美术的地位。
1943年大来剧场上演《雨夜惊梦》,首次使用聚光灯作为照明源,加强表演区亮度与清晰度。这一时期对发展作出贡献的主要有韩庾仙、陈明勋、邬长贵等人。
雪声劇團成立后注重协调统一,通过传统古典建筑结构和装饰物,使空间表现得较为深远,对后来的典雅风格形成有一定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