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剧十姐妹流派联唱的自然美无线话筒的先用记

我记得无线话筒的诞生和应用,它在戏剧舞台上的音响设备革新史上占据了一席之地。它的出现,无论是大型还是小型演出场所,演员的声音都能清晰传达给观众;它还让表演区域扩展到了自然环境中,比如上海的文化广场和体育馆,这些地方也能举办越剧表演。如果没有无线话筒,观众可能听不清台词或完全无法听到声音,这会严重影响艺术欣赏体验。在舞台上使用无线话筒,是国外早已实践的事情,而国内则由于某些原因迟迟未被采纳。直到1974年,一家位于永嘉路文化广场旁边的上海华侨胶木厂,在与上海越剧院合作的情况下,成功研制出了第一套无线话筒。那一年夏天,当时负责音响效果工作的高立成协助试制组人员,将装满了无线话筒设备和仪器的黄鱼车运送到虹口区解放剧场。正是在该剧场进行的一出现代小戏《半篮花生》里,无线话筒第一次见到了光明。扮演主角的是名叫张国华的男演员,他成为了那个试用无线话筒的人。他在初次使用时遇到了很多问题,比如控制距离、范围以及障碍物造成的问题,还有声音质量差,使得发声后声音又嘈杂又噪音大,对观众来说很难接受。但是厂试制组技术人员和院音响工作人员并未气馁,他们夜以继日地研究,不断进行调试,最终终于解决了这些问题。在这整个过程中,张国华表现出了极大的识别能力,没有计较个人利益,只是积极配合他们。这项技术最终成功问世,并且作为对张国华支持和配合表示感谢,厂方特意为他制作了一只专属于他的无线话筒。

1974年的8月份,由京剧、沪剧、越剧、淮剧等多种地方戏曲参加的一次汇报 演出活动在北京举行,其中包括京劇《审椅子》、《开河之前》、《拣煤渣》等现代小戲,這也是無線話筒首次應用于這樣的大型活動。此后,无线话筒逐渐在国内戏曲界流传开来,即便许多经济困难的小型戏曲团队,也愿意投入资金购买一套这样的设备。在80年代,那些来自全国各地的小说改编成了电影或者电视节目的故事都纷纷来到上海购买这种新的技术工具。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