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记得无线话筒的诞生和应用,标志着戏剧舞台音响设备的一次巨大变革。它使得不论演出场地大小,演员的声音都能清晰传达给观众;它还扩展了表演空间,使得像上海文化广场和体育馆这样的地点也能进行戏曲表演。如果没有无线话筒,观众可能会听不清楚台词或根本听不到声音,这将严重影响艺术欣赏体验。在舞台上使用无线话筒,本土并非首创,而是国外早已实践。而国内则因为某些原因而迟迟未能发展使用,无线话筒直到1974年才在上海华侨胶木厂成功试制。这一年夏天,当时的试制组人员携带着满载无线话筒设备和仪器的黄鱼车,与越剧院负责音响效果工作的高立成合作,在虹口区解放剧场进行第一次尝试。正是在该剧组中,他们测试了《半篮花生》,这是一部由男女合演的现代小戏。张国华扮演主角,他成为了第一个使用无线话筒的演员。但当初尝试时效果并不理想,一方面是无法掌握正确距离和范围,还有许多障碍困扰他们;另一方面,声音质量差,从嘴里发出的声音又过于粗糙,对观众来说难以接受。然而,这对艺人的声誉也有所顾虑,但厂方技术人员、高立成以及其他音响工作人员坚持攻克技术难题,他们一边向演员解释说服,一边夜以继日研究,不断调试改进。在几番努力之后,无线话筒终于被成功研发出来,并且为了感谢张国华对此次实验的大力支持,厂方特意为他定制了一款专用的无线话筒作为礼物。
1974年8月,由京剧、沪剧、越剧、淮剧等多种地方戏曲参加的一场样板戏汇报活动在北京举行,其中包括京剧《审椅子》、沪劇《开河之前》、淮劇《拣煤渣》及两部越劇作品:《龙江颂·闸上风云》、《银针颂》等现代小戲。此次活动中,也首次采用了无線話筒。当这些新技术逐渐被各地戏曲团体接纳后,即便是经济有限的小型团体,也开始投资购买自己的无線話筒系统。而到了80年代,全中国各地不少团队都来到上海采购这些先进设备,为未来更多精彩表演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