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恋中的越剧自然之声与无线话筒的交响

我记得无线话筒的诞生和应用,它在戏剧舞台上的音响设备革新史上占据了一席之地。它的出现,让演出不论是在何种场所,无论是大还是小,演员们的每一声唱念都能清晰传递到观众耳畔;它还让表演区域扩展到了之前难以想象的地方,如上海的文化广场和体育馆,这些地方也能举办戏曲表演。没有无线话筒,观众可能听不清楚台词,或许连声音都无法听到,这样的艺术体验被严重破坏了。而舞台上的无线话筒技术早已在国外得到应用,而国内则因为某些原因迟迟未能推广使用。这一切直到1974年才有了改变。在那一年夏天,位于永嘉路文化广场旁边的地球胶木厂,在上海越剧院的协助下成功试制出了无线话筒。那时,我与高立成合作,他负责音响效果工作,我们一起忙碌着装满了无线话筒设备和仪器的小黄鱼车,前往虹口区解放剧场。当时,上海越剧院正进行现代小戏《半篮花生》的演出,无线话筒第一次试用,也就在这个过程中。扮演主角的男演员张国华成了第一个尝试使用无线话筒的人物。他在初次尝试时遇到许多困难,一方面是调整音量大小、范围掌握不准确,还有各种障碍不断;另一方面,是声音质量问题,从他嘴里发出的声音既嘈杂又模糊,对观众来说非常难以接受。为了保护自己的艺术形象,有些人对此感到犹豫。但是我坚持要解决这些问题,我决定夜以继日地研究调试,不断改进技术。我知道这项任务并不容易,但我相信我们可以做到。我向张国华解释说,我们需要他的支持,并且他的一点点帮助对于我们的成功至关重要。他理解这一点,所以他很愿意配合。在经过多次调试后,无線話筒终于顺利运用起来。我为张国华提供了一只特别设计用于他的声音模式的手持式無線話機作为感谢。这一事件发生在1974年的8月,当时北京组织了一次由京剧、沪剧、越剧等多种地方戏曲参加的地方戏曲学习样板戲汇报 演出。这次活动中,还包括了京剧《审椅子》、沪劇《开河之前》、淮劇《拣煤渣》以及越劇《龙江颂·闸上风云》、《银针颂》等现代小戲。此后,无線話機逐渐被更多地区接纳并普及,即使经济有限的小型戏曲团队也开始购买这种设备。到了80年代,全中国各地很多团队都来到了上海购买这样的技术装置。不久之后,无線話機就成为舞台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每一次表演,都离不开它们的声音带来的魔力。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