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剧五女拜寿内容介绍自然中的无线话筒轶闻文苑

我记得无线话筒的诞生和应用,标志着戏剧舞台音响设备的一个重大进步。它使得不论演出地点的大小,演员的声音都能清晰地传达给观众;它还扩展了表演空间,使得像上海文化广场和体育馆这样的地方也能举行戏曲演出。如果没有无线话筒,观众可能就听不清楚台词或根本听不到声音,这会严重影响艺术欣赏。

在舞台上使用无线话筒,这一技术早已在国外得到应用,而国内则因为某些原因而延迟了其开发和使用。在1974年,一家位于永嘉路文化广场附近的上海华侨胶木厂,在与上海越剧院的合作下,成功研制出了第一套无线话筒。这一年夏天,当时试制组的人员携带装有无线话筒设备和仪器的黄鱼车,与负责音响效果工作的高立成一起前往虹口区解放剧场。正是在该剧场,他们进行了《半篮花生》现代小戏的一次男女合演。无线话筒第一次试用,就发生在这次演出中,由扮演主角的男演员张国华来尝试。

当初,无线话筒并未取得理想效果。一方面是控制距离和范围的问题,以及障碍物不断干扰;另一方面,是声音质量差,从嘴里发出的声音过于嘈杂,不适合观众接受。尽管如此,有些表演者仍然担心自己的艺术声誉,因此对使用这一新技术持怀疑态度。但是厂方试制组以及院内音响人员坚决要攻克这些技术难题,他们通过向张国华等人解释说服,并且夜以继日地研究调试,最终成功解决问题。

张国华作为第一个测试者的角色,他表现出了识大体,不计个人利益,只为了帮助完善这个新工具。他积极配合后来的调试过程。在几轮改进之后,无线话筒终于被证明为有效。此后,厂方特意为他的支持而赠送了一款专门根据他的声音特点设计制作的无線話機。

1974年8月,在北京举办的地方戏曲学习样板戏汇报 演出时,也采用了这种新型设备。这次盛事包括京剧《审椅子》、沪剧《开河之前》、淮剧《拣煤渣》、越剧《龙江颂·闸上风云》、《银针颂》,共六个现代小短篇喜歌。此后的不久,无線話機便逐渐流传到全国各地的小型戏曲团队,即使经济有限,也会投资购买这样一套设备。而到了80年代,每个地区都开始从上海采购这些新的通讯工具。这就是我所见到的关于如何将科技创新融入传统艺术中的故事,它改变了我们对表演现场环境理解的大量认知。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