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记得无线话筒的诞生和应用,它在戏剧舞台上的音响设备革新史上占据了一席之地。它的出现,无论是大型还是小型演出场所,演员们都能清晰地将唱念传递到观众耳畔;它还让表演区域扩展无限,如上海那些文化广场和体育馆都能成为越剧的舞台。而没有它,观众可能会听不清台词或完全听不到声音,这样的艺术欣赏体验被严重妨碍了。
舞台上使用无线话筒,这一技术早已在国外得到应用,而国内则由于某些原因长期未被开发和使用。直到1974年,一家位于永嘉路文化广场旁边的上海华侨胶木厂,在与上海越剧院的合作下,成功试制了无线话筒。那一年夏天,当厂试制组人员带着满载设备和仪器的黄鱼车来到虹口区解放剧场时,他们踏上了一个重要历史征程。在该剧场正进行男女合演现代小戏《半篮花生》的同时,无线话筒第一次试用就发生在这里,扮演主角的张国华成为了那个时代唯一尝试使用无线话筒的人物。
最初,无线话筒效果并不理想。一方面是控制距离和范围的手感不稳定,还有各种障碍不断困扰;另一方面,是音质问题,从演员嘴里传出的声音既炸裂又噪音过多,让人难以接受。面对这些挑战,不少演员担心这将影响他们作为艺术家的声誉,但也有人积极配合并支持这个创新步伐。经过几番调试改进,最终无线话筒终于成功实现了其设计初衷。
为了表彰张国华对于这一技术革新的支持与配合,厂方特意为他量身打造了一款专门针对他的音色而制造的一只无線話筒赠予他。这次事件标志着中国戏曲界迈向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即使是在经济条件有限的小型戏曲团队中,也逐渐开始投资购买这项先进技术。随着时间推移,在80年代,全国各地不少剧团纷纷前来上海购置最新款式的无線話筒,为中国戏曲世界带来了更加丰富多彩的声音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