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记得无线话筒的诞生和应用,标志着戏剧舞台音响设备的一次巨大变革。它使演出不再受限于场地大小,演员的声音清晰传达给观众;它拓宽了表演空间,使得如上海文化广场和体育馆这样的地点也能成为舞台。否则,观众将无法听到台词,或是听不到声音,这会阻碍艺术的欣赏。使用无线话筒在舞台上,是国外早已实践过的事情,而国内因为某些原因,一直未能普及其使用,直到1974年。在那一年夏天,位于永嘉路文化广场旁边的上海华侨胶木厂,在上海越剧院的协助下,将无线话筒试制成功。那时,由高立成负责音响效果工作的人员,与试制组人员一起,用装满了无线话筒设备和仪器的大车来到了虹口区解放剧场。当时,上海越剧院正进行一部现代小戏《半篮花生》在该剧场上演,无线话筒第一次试用,就发生在这部剧组中。扮演主角的是张国华,他成了那个首次尝试使用无线话筒的演员。在初期测试中效果并不好,一方面是控制距离和范围的问题,还有许多障碍需要克服;另一方面声音质量差,从演员嘴里传出的声音既嘈杂又噪音多,不适合观众接受。为了维护自己的艺术形象,有些人对此持怀疑态度。但是,那里的技术人员和音响工作人员坚定地要攻克技术难题,他们既向演员解释说服,又夜以继日地研究,不断进行调试。张国华作为试用者,以他谦逊为人,不计个人得失,对此表示支持。在几轮调试之后,无线话筒终于成功运作了。那时候,为感谢张国华提供帮助,厂方特意根据他的声音特点,为他制作了一套专用的无线话筒,并赠送给他。
1974年8月,在北京举办的地方戏曲学习样板戏汇报展览会上,也有一系列京、沪、淮、越等各类现代小戏参与表 演。这一次,也采用了无線話機。此后,无線話機逐渐被推广至国内戏曲舞台,更是不少经济困难的小型剧团,都愿意投资购买一套用于表演。此后进入80年代,每当全国各地的剧团来到上海采购新的无線話機时,我总是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变化正在悄然发生,它改变了我们观看与体验艺术形式的一切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