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坚安是不是那个创作了与越剧十八里相送原唱完美融合的日本派舞美设计师呢

张坚安,1914年至1984年间的舞美设计大师,以其对越剧十八里相送原唱融合“日本派”舞美艺术的独特创作闻名于世。他不仅是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更是一位多才多艺的人物,原名张熙昌,出生于江苏省武进。自幼便展现出了对书画、篆刻艺术的热爱,他17岁时就有漫画作品在《中国漫画》上发表。

1937年,张坚安加入英商太古轮船公司,在北洋台担任高级职员。在此期间,他继续追求自己的艺术梦想。1944年,他来到雪声越剧团开始了他的舞美设计职业生涯。首次为袁雪芬在九星戏院主演的《新香妃》设计舞台布景,这标志着他一生的舞台设计工作正式拉开帷幕。

随后,他在丹桂和玉兰越剧团工作,为《是我错》、《国破山河在》、《信陵公子》等剧目进行了舞台布景和道具设计。此外,他还与多个越剧和沪剧团队合作,如云华越剧团、少壮越剧团、春光越剧团等,为他们制作了大量精彩的舞台装饰。在电影领域中,他也展现了自己的才华,为京剧电影《望江亭》的服装设计,以及闽劇電影《炼印》的服装與造型設計提供支持。

1952年起,张坚安成为少壮越剧团的一员,对此期间创作了一系列深受观众喜爱的作品,如《十三妹》、《红娘子》、《辕门斩女》、《碧玉簪》,这些作品都体现了他卓著的地理知识和历史研究成果,以及对美术史的深刻理解。

1959年的春天,当芳华越劇團支援福建時,由尹桂芳主演、黄祖模导演之手執導的大型戲曲經典《紅樓夢》,張堅安負責其配樂創作,這部藝術品被廣泛認為是當代戲曲界的一項巨大的進步之一。他對於歷史與藝術均持有深厚研究,不僅能夠設計布景、道具及服裝,还會進行化妝造型與灯光設計,使得每一次表演都充滿新意并且富有特色。

張堅安對於服裝設計尤為專注,不僅善於創造出新的風格,而且擅長調整色彩,以達到觀賞上的雙重效應。在1957年的少壮戏务社表演中的孟丽君角色中,他首次使用染色取代刺绣技术,这既节省成本又提高效果,是当时一种创新之举。此外,在布景方面,则运用虚实相间、真假相接以及绘画与实景结合的手法,将小型远山轮廓通过三夹板锯切后放置于天幕地排灯上投影,并利用牛皮纸绘画现场风物技巧,使得视觉效果既佳又经济实惠。

张坚安对于日本美术文化也有着浓厚的情感,将其融入到了他的舞台艺术中,被誉为“日本派”的代表人物。他曾两次应上海丝绸进出口公司邀请,对于《西厢记》、《洛神》、《梁祝化蝶》的人物模型进行服装造型设计,并将这类产品带到了英国莱比锡、美国纽约、新加坡等地参加博览会,与世界各地人士共享中国丝绸刺繍藝術之佳绩。这不仅增强了国家文化影响力,也为中国丝织工业赢得国际认可。

張堅安教授培养出了十余位学生,其中包括南京 越劇團 的王國炎、舟山 越劇團 的虞仲華、何平 等,他们都是後來成為知名師範教學人員並傳承下來他們師傅所學到的技能。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