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个四工调的时代,越剧走进了一个新的篇章,那是一个女子越剧逐渐成熟的时期。正调结束之后,男女演员们交替上场,他们的唱腔中有一些小小的突破,这些都为四工调的形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那个时候,定调已经无法完全展现出女演员们那多才多艺的一面,因此女子越剧兴起,就不得不解决这个唱腔的问题。
在琴师们的大力帮助下,女演员们经过无数次尝试和探索,他们吸收了京剧西皮中的过门,以及其他各种各样的旋律,最终创造出了属于自己的四工调。这一创新,使得弦音低沉到6-3,让女演员们能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嗓音,从而使曲风更加清丽、委婉、悦耳动听。
四工调最显著的地方是节奏活泼快捷,旋律质朴流畅,让人感觉既新鲜又美妙,同时带有浓厚的地道气息。当时,那些知名的大师如施银花、赵瑞花、王杏花和姚水娟等人,都以自身独特的情感和才能,为这段历史增添了一抹色彩。她们从绍剧、杭剧、滩簧以及民歌的小调中汲取灵感,将这些元素融入她们自己的唱腔之中。
施银花以其独特的声音让世人瞩目,她的声音结构严谨,每个音符都完美地排列着,她的声音圆润且清晰,每一次节奏都恰到好处。而姚水娟则以她的咬字坚决、高声响亮赢得赞誉,她常常使用紧并字位来构建一种爽朗明快的情绪。
在这个时期里,越剧音乐开始丰富起来,小腔也获得进一步发展,为后来的尺度时期奠定了基石。此外,在板式方面,也出现了慢板、中板、快板倒板清板十字句六字调等不同类型,而起放落音也有“1”、“5”、“6”、“3”的选择,而哭腔则分为开头、中间和结尾三种不同的使用方式。因此,这个时代里的曲子表现力比以前要丰富很多。
此外,在过门方面,也迎来了飞速发展。这种过门最大的特色就是旋律华丽流畅,而节奏却又灵活多变,对整个唱腔产生了一种不可忽视的影响。配乐主要来源于各类戏曲及民间小曲,如柳青娘、小开门哭皇天等。而打击乐同样保持着传统特色,以小锣、小鼓作为过门和尾声之间伴奏,并用笃板助导节奏。此刻,一切似乎都指向着一个更加精彩繁荣的时候——将会怎样?只有时间去证明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