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华舞台越剧冤狱赵志刚演唱

我在大华舞台上,感受着绍兴女子文戏科班的精彩。1931年夏天,当时的创始人毛裕璋带领我们,在嵊县上东华堂镇的大王庙内开启了这段传奇之旅。我们的班主是王水老,他收纳了24名学徒,其中部分艺人来自“醒狮剧社”的解散后。在那里,我们学习了两年的半个月,每个月末都在本地的庙台“串红台”表演。随后,我们四处演出,边表演边学习,从绍兴乱弹到徽戏,再到京戏,每一项都是我们宝贵经验的一部分。

教导我们的是几位资深师傅,他们都是绍班出身的专业人才:毛头老、竺基焕和王渭云。他们教授我们的首席剧目包括《盗仙草》、《小上坟》等,以及《双龙会》、《桃花山》、《宏碧缘》、《铁公鸡》、《拿高登》和《三雅园》,以及《别窑》、《武家坡》、《打樱桃》、《小放牛》(打花鼓)等京戏。我记得当初,我们刚入门就开始接触这些经典剧目,而到了第四个月,就已经在各地进行边演边学。

最初,我们尝试表演绍兴乱弹和徽戏,但观众反应并不热烈,所以我们决定转变方向,专注于绍兴文戏。这时,我遇到了我的老师冯梅卿,她饰演头肩小生;王玉琴老师,她饰演头肩花旦;梁翠鹿老师,她则是头肩老生。在这样的指导下,我学会了更多关于身体语言和表达技巧,这些知识让我在之后的表演中更加自信,更快取得成果。

1933年,当所有学员毕业并且散去,大华舞台也宣告结束。但是在那段时间里,它孕育出了许多著名越剧艺术家的名字,如尹桂芳、毛佩卿、冯梅卿、林黛英、王玉琴和梁翠鹿等,这些名字至今仍被人们铭记。大华舞台不仅是一个地方,也是一种文化,它留给我的印象永远不会消失。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