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个夏天的日子里,大华舞台悄然诞生,它是一所位于绍兴女子文戏科班。1931年,毛裕璋带领着一群志同道合的人们,在嵊县上东华堂镇的大王庙内开启了这段美丽的篇章。班主王水老,面对24名饱含热情的学徒,他决定给予他们最好的教育和引导。
大华舞台并不只是一个普通的地方,它承载着丰富多彩的文化和艺术精髓。在这里,学艺者不仅学习传统剧目,还接收到了来自“醒狮剧社”解散后的一些优秀艺人。此外,他们还接受了二年半的专业训练,不断地提升自己的演技水平。
教书老师们包括绍班出身的毛头老、竺基焕以及王渭云,他们用心培养这些未来的越剧明星。当时为了避免被误认为是低俗表演而受到质疑,大华舞台挂上了小徽班的招牌,因此先教授徽戏和绍兴乱弹。入门级别的小伙伴们首先学习了《盗仙草》、《小上坟》等经典剧目。
随着时间推移,这些初学者逐渐展现出了更多才干。竺基焕师傅教导他们如何掌握绍兴乱弹中的《双龙会》、《桃花山》、《宏碧缘》、《铁公鸡》、《拿高登》及《三雅园》,而王渭云则教授京戏中的《别窑》、《武家坡》、《打樱桃》、《小放牛》及《打花鼓》的精髓。
经过两个月紧实的学习,小伙伴们便踏上了本地庙台“串红台”的舞台,让观众见识到了他们惊人的才能。而四个月之后,这群年轻艺术家的旅程更是扩展到了绍兴、奉化、镇海、宁波和舟山等地,那里不仅提供了展示自己才艺的地盘,也为他们提供了解决问题和拓宽视野的大好机会。
然而,当初期以演绎绍兴乱弹和徽戏为主时,对观众反响并不是十分理想。大华舞台随即调整策略,将重点转移到更加深厚历史文化底蕴与民间故事融合在一起的心灵之作——绍兴文戏上来。这一改变极大地提升了节目的吸引力,使得每场表演都充满了一种独特的情感共鸣与艺术魅力。冯梅卿担任头肩小生,王玉琴则担任头肩花旦,而梁翠鹿则成为了不可或缺的人物,她们共同创造了一幅幅生动活泼又温馨可爱的人物形象,让观众深受感动。
由于这些学员已经具备了良好的基础功底,所以当大华舞台开始专注于表演绍兴文戏后,其表现力更加全面,层次更丰富,一时间声名鹊起。在1933年的某个时候,因为所有学生都完成了自己的学业,大华舞台这个梦想般的地方也随之关闭。但它留下的足迹却被尹桂芳、毛佩卿、冯梅卿、林黛英、王玉琴以及梁翠鹿等越剧名角永远铭记在心中,是她们成长过程中宝贵的一课,同时也是中国越剧发展史上的重要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