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片由春风拂过的田野上,浙江越剧一团的故事就此展开。1952年5月17日,当全省文工团整编学习结束后,它重新焕发了新的生机,以浙江省越剧实验剧团为基础,吸纳了一部分文工团员,并成立了所属歌剧队一队。这支队伍不仅继承了女子越剧的传统,还以演古装戏为主,是浙江越剧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支小小的戏曲集体经历了多次变迁。1953年6月,文工团被撤销,分成了浙江歌剧团和浙江话剧团。而9月份,又有转变,一些成员组成了新的单位——浙江越剧团。在这一过程中,一、二两队逐渐独立成为了两个不同的组织。
到了1957年5月7日,一、二两队正式分离,每个都拥有自己的名称。一队定名为浙江越剧一团,其编制达到了82人。此时,他们开始尝试男女合演,同时也接受现代戏曲元素的融入。
1964年的变化是显而易见的,那一年他们开始实行男女共演,而1965年更是接收了一批新毕业生加入,使得表演更加多元化。然而,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这支艺术群体遭遇重创,大多数女演员被分配到各个工厂去劳动,只剩下几位幸存者继续维持着这个名字,但实际上已经失去了当初的一切辉煌。
直至1979年4月,他们才重新恢复建制,并且人员几乎全部更换,只剩下近70人。但是,不久之后,他们又迎来了一个新的转折点——1985年4月,成立了名为“浙江越劇院”的专业舞台,有50人的编制。这标志着这段艰难岁月后的重生与复兴。
在20世纪50、60年代,该團曾经是一个综合艺术力量强劲、阵容整齐的小型戏曲集体,是省内女子越劇中心和示范单位,为外国元首和文化艺术代表等提供招待演出,并进行频繁的人文交流活动,对于推动并开创了该地区戏曲发展极盛时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甚至有一次周恩来总理观看完《胭脂》后称赞说:“可以和《十五贯》媲美,可以招待外宾。”
其间,他们有许多经典作品,如《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西厢记》(这是香港华文公司拍摄成彩色电影)、《张羽煮海》、《秦香莲》、《三姐下凡》等古装戏,以及一些现代戲,如《三八水库》,这些作品深受观众喜爱,也让他们获得了一系列奖项,如最佳导演、最佳音乐改编等荣誉。
他们还参与过各种慰问活动,比如慰问中国人民解放军代表团赴舟山慰问,以及前往金华对归国中国人民志愿军进行慰问。此外,还有10-12个月左右访问福建前线 慰问 演出,被指战员好评。这一切都展示出这支小小艺人的坚韧不拔精神以及对传统与创新结合所追求的事业精神。
然而,在那个时代,即使是在这样艰苦的情况下,这些艺人们依然没有放弃梦想,最终在1990年的调整后,与另一部分成员再次组建成为现在我们所熟知的“浙江越劇團”。
通过这样的历史回顾,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中,这些艺术家们都坚持到底,用他们的心血来塑造属于自己的世界,让更多的人了解并欣赏到这门独特而精湛的手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