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回忆起了浙江越剧团在20世纪50、60年代的辉煌时期,那时候我们是全国乃至亚洲最为知名的越剧团。我们以演古装戏为主,尤其是《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和《西厢记》,这些经典剧目不仅在国内外享有盛誉,还被拍成了彩色戏曲艺术片。
那时,我们团里有很多著名演员,如姚水娟、张茵、陈佩卿、屠笑飞和金宝花,她们都是当时中国戏曲界的佼佼者。在1954年省首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上,我们表现出了极高的水平,《庵堂认母》和《盘夫索夫》都获得了奖项,而我们的导演陈静更是获得了最佳导演奖。
1957年夏,我们参加了浙江省第二届戏曲会演,并再次荣获多个奖项,其中包括优秀演出奖和剧本二等奖。我们的音乐整理改编也受到高度评价,乐师贺仁忠和何占豪分别获乐师奖。
除了古装剧,我们还尝试了一些现代剧目,如《三八水库》、《跃进的道路》、《徐双喜》,这些作品也收到了观众的一致好评。在那个时代,我亲眼见证了周恩来总理对我们的赞赏,他曾观看过我们表演的《胭脂》,并称赞说:“浙江又出了一个好戏,可以和《十五贯》媲美。”
在文革期间,我们一度停止正常工作,但1979年重新恢复建制后,我看到的是一支全新的队伍,他们实行男女合演,并且推出了许多新作,如《古墓香魂》、《胭脂》的电影版,以及一些现代化改革作品。
1980年代初,我看到的是一批新生力量,他们带来了新的创意和活力。我特别提到张志明,他在全省青年演员会展中获得了一等奖,这激励着更多的人投身于这门艺术之中。而我们的编导如胡汝慧、阮敏,也都取得了显著成就。
随着时间的流逝,我看到了这个世界正在变化,但我依然相信,越剧作为一种独特而精妙的情感表达方式,将永远值得我们去珍惜保护。这不仅是我个人的一份心声,也是对这一传统文化遗产深深尊重与热爱的一个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