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剧这个名字,是从“绍兴大班”移植过来的,因为早在二三十年代,绍兴大班又名越剧。关于这个名字的易位,还有“老大哥的地位被弟弟抢去,又被小妹妹占了”的戏谑之说。
1906年诞生时叫“小歌班”(或叫“的笃班”),1922年改名为“绍兴文戏”,1938年前后定名为“越剧”。而其名称的变化,恰恰又是越剧发展史上三个时期的分界线。
小歌是从嵊县民间小调演化而来的,是一种土生土长的曲调,歌味颇浓,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从这个意义上说,小歌班这个名字,恰如其分地反映了这一新兴剧种的音乐内涵。
1917年小歌班初进上海,演于十六铺新镜花园,挂牌“绍兴小歌文书班”,或叫“绍兴’s笃班”。至1920年,小歌班三闯上海,几经挫折,但终获成功。这时,它已有显著突破,在音乐上配备了以胡琴为主的一丝弦乐器废除帮腔另倡过门创立了丝弦正调结束了单调的声音充斥舞台原始局面。
演员艺术水平也已大有长进,一批年轻角逐崭露头角,并改编了一些重要剧目。在《碧玉簪》、《梁山伯与祝英台》、《孟丽君》等重要剧目的基础上,加强女性角色和情感表达,同时推崇武功戏,使得男女合演成为特点之一。
20世纪30年代中期,由于女子文戏的大发展,以及艺术上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她们仿效京剧髦儿戏、文武兼备,因此,这个称号已经不再准确反映她们所代表的事实。因此,在客观需要下,将女子文戏易名为越劇,不仅标志着男子的小歌类群体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完善新的地方话劇,也象征着本身由嵊县向城市转变并成为了东南地区的一个主要地方话劇种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