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弦下腔]源自于[尺调腔]的演化,融合了京剧[反二黄]的艺术特点以及越剧早期[六字调]的元素。它属于D调,胡琴采用定弦1-5配置。由于宫音位置低于[尺调]四度,使其音色深沉而低回,因此得名。20世纪中叶,范瑞娟基于传统[六字调]基础上,吸收了京剧旋律元素,并在琴师协助下创造了独特的[弦下腔]. [弦下腔]作为与之对应的反调,与其他技巧相辅相成,以表达悲愤激越的情感。在经典剧目如《梁祝》中的“山伯临终”,《祥林嫂》中的“风满天雪满地”,《红楼梦》中的“宝玉哭灵”等情景中,都会使用这一技巧。
此技术板式全面,与其它技巧相同强大。而由于音域较低,其旋律发展趋势则是向上扩展,一般使用音区为1—1,最低延伸至5、4、3,而高音部分可达到高音1、2、3甚至5,有着宽广的音乐空间。与之相比,[尺调]'s起伏更显得平缓。这一技巧在重排或新编剧目中尤为常见,用以表现悲愤激昂和波澜壮阔的情境,如《北地王·呼天痛号进祖庙》、《情探·海神爷降勾魂令》,唱腔充满力量。
整体而言,在乐理构建和表演艺术方面,这种独特的声音形态具有很强的手法性和表现力,为越剧增添了一抹浓郁的人文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