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29年生于江苏丹阳的小镇上,张琴娟从五岁起随父母迁居至上海。那个时代,对于一个小女孩来说,追求艺术似乎是遥不可及的梦想。但张琴娟不同,她早已被越剧深深吸引。她常常悄悄地溜进戏院,偷偷欣赏那些神采奕奕、歌喉凛然的越剧演员。
十多岁的时候,张琴娟决定报考一家著名的越剧团,但那时报考戏班子需要有担保人。聪明伶俐的小女孩灵机一动,便找到了隔壁船长太太,这位船长太太也是一位对越剧情有独钟的人。通过她的帮助,张琴娟顺利地考入了上海滩颇具影响力的戏班子。
由于她刻苦学习和聪慧过人,她很快就成为了“头肩花旦”,在沪西、闸北、浦东、南市等地迅速崭露头角。不久后,她加入了天鹅越剧团,并且在上海越剧界中逐渐建立起自己的声誉。在新中国成立后的不久,她又加盟了上海越剧团,一条红毯为她铺展了一段如花似锦的艺术前程。
1954年,当杭州文化局筹建杭州越劇團時,就特意派人到上海邀请張琴娟與其他藝術家一起來到杭州。她們先後加盟了江南戲曲團,上演了一系列經典劇目,如《寶玉黛玉》、《孔雀東南飛》、《钗頭鳳》等。在這些角色中,張琴娟以其俊美扮相和優雅唱腔獲得了觀眾的一致好評,並成為了“頭牌花旦”。
隨著時間的推移,張琴娟不僅在舞台上留下深刻印象,在戲曲改革和創作方面也有所貢獻。她參與改編創作了一系列大型劇目,如《碧玉簪》、《春留人間》、《玉蜻蜓》、《則天皇帝》,其中《碧玉簪》的首演尤為成功,它不僅榮獲國家級表彰,更使得張琴娟走紅杭州,並成為當代知名人物。
然而,“文革”期间,由於政治原因,一批包括張秦嬌在內的大量女性藝術家遭受打壓,被迫下放工廠勞動。但1978年當杭州 越劇團重建之際,張秦嬌被任命為團長,再次站上了舞台。她熱衷於新編歷史劇創作,其中包括將《蘭亭會》(原名《曹雪芹》)搬上舞台,這部作品因其精湛的手法和對历史人物忠實再現而受到廣泛好評。
除了個人成就外,張秦嬌還是一位慈善家,在培養青年演員方面投入巨大的心血和資源,有口皆碑。在她的領導下,大批中青年實力派演員涌現,使得杭州 越劇界焕發出了新的活力。此外,她還是多年的省市政協委員,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貢獻社會主義建設事业。
直到七十一歲時,因一次偶发的心脏病突发,但她依然保持着乐观的情绪,不忘初心,以一种平静与坚定继续生活下去。她的生命里充满了對藝術無限執著,也充滿了對人民群众無私奉献。而終究,在浙江省的一个小城裡,那个曾经热爱并掌握着古老艺术形式——传统音乐世界里的传奇人物——张秦嬷,无疑将会永远留存在人们的心间,就像西湖中的秋荷一样芬芳四溢,让世人的记忆永远不会褪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