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尹树春,一位越剧小生,曾用名尹仙凤,出生于浙江省嵊县四明乡上江村。1933年,她踏上了戏台的道路,在阳春舞台学习戏曲,并师从钟加昌、金荣水。仅三月时间,便以一出《御碑亭》在串红台取得了成果。在随后的岁月里,她与同门旦角胡梅珍合作演出了《十八相送》、《回十八》等经典剧目,这些作品在嵊县、绍兴、上虞等地方农村深受欢迎。
1936年,她考入科班后不久,就已经成为了一家戏院的头牌演员。1940年1月29日,在上海的大众情报剧场(即浙江大戏院)上,她以唱头肩小生的身份登台表演,与竺水招和陈素娥搭档。此后直到1946年,她与多位著名旦角如谢素芳、小白玉梅、黄芝芳、王素琴、玉牡丹、姚素贞、姚水花和许金彩等人合作,为不同的戏院如大罗天、高潮、中兴、大光明星等提供了精彩的演出。她曾创立过树春越剧团和素春女子越剧社,并且在这些团体中担任主要角色。
1947年起,她开始与玉牡丹搭档,以新编剧目的形式进行表演。这段时期内,他们共同在中华戏院亮相,并且展现了更多新的艺术风格。到了1948年的秋季至1949年的初夏期间,她又有机会与魏兰芳、三茵子以及王素琴等艺人合作,在同孚戏院中上演了一系列由陶贤、何马、何刚、何曼田野编导的新编剧目,如《雨过天晴》、《寒流》、《将门之子》、《尘怨劫》及《新恒娘》,这标志着她对传统越劇艺术的一次重大探索。
1950年代初期,尹树春继续她的艺术旅程,与李慧琴(花旦)、田振芳(老生)组成了一个稳定的搭档。在此期间,他们主持了多部由陶贤所编写的小说改编为越劇版的作品,如《花亭会》、《西楼记》、《白罗衫》、《望江亭》(又称《望江楼·游园图画诗篇序词·望江亭·长恨歌·忆秦娲》的简称)及《吕布与貂蝉》,并且他们常驻于解放、中正和九星大厦这样的重要舞台。
尽管她的嗓音可能不如其他一些女伶那么突出,但她一直坚持唱头肩小生这一角色类型,其技艺也逐渐成熟起来。但是在1957年的“文化大革命”中,由于被错误地划分为“右派”,她遭遇到了巨大的困难。不过,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当局纠正了这一错误,将其重新召回工作岗位,并让其担任兰州市越剧团团长职务直到去世前夕。
1981年的春季,那位传奇性的女性再次带领她的团队回到上海市光华剧场进行表演,同时坚持工作而不懈努力,最终因脑溢血去世。她的一生无疑是对传统艺术深刻理解和热爱的一个见证,同时也是个性化创新精神不可挡的一个例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