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乐清县新民、共合两个越剧团合并为越剧团,此举旨在汇聚力量,为越剧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团体在1955年正式登记成为民间职业剧团,并更名为乐清越剧团。在那个充满变革与动荡的年代里,文化大革命期间,该团遭遇了解体,但幸运的是,有些演职员能够转而加入文艺宣传队,他们不仅继续表演,还将戏曲融入到“样板戏”和歌舞节目的中,以此来传达政治信息。
然而,当社会环境逐渐稳定下来时,1977年乐清越剧团得以恢复建制。这一重生标志着该团对传统艺术的重新探索和创新精神。他们坚持走正路,不断地锻炼和提升自身水平,最终在1979年的上海和杭州等地成功上演了《双玉蝉》等经典戏曲,使其声名远播。其中,小生王少楼因其卓绝之技,更是赢得了“浙江范瑞娟”的美誉,而其他如丁绿云、周雪芳、张金花、竹艳玲、裘莲英、林福娟、王新花等优秀演员,也各展所长。
导师们,如方裕富、高贞芳、中婉玲以及杨鹤鸣,对这群艺术家进行指导,让他们更加深刻理解戏曲内涵。此外,该剧团还培养了一批新秀,如张妙玲、小红霞及李美凤,他们以青春活力与才华横溢,为未来提供了强大的后备力量。
近年来,该剧团创作了一系列立意新颖风格独特的作品,如《莫问奴归处》、《野山菊》、《汉文皇后》、《沁公主》、《倾国佳人》,这些作品不仅在省市戏剧节会演中获得高奖,而且还取得了显著成绩,其中《洗马桥》的获第七届中国戏曲节优秀演出奖尤为引人注目。
数十载以来,乐清越剧團遍布南北大江流域,并于1985年的冬季首次进入北京怀仁堂向中央领导献艺,其影响力已远超地域限制。在2000年的香港巡回演出,也获得了广泛赞誉。新闻媒体多次报道并评价,这些记录被电视台录像播放,并由浙江音像出版社出版磁带,使其成为一支享有盛名的 越劇團之一。该劇團曾多次荣获“浙江省文化工作先进集体”、“一级劇團”称号,以及历任主要领导陆贞芳李云尧张腊娇王少楼陈婉玲翁小根蒋振喜等人的带领下不断前行。